5/2 (二) 圖像竺震旦:泰戈爾的藝術實踐與文化足跡
本演講擬先透過印度加爾各答約拉桑科(Jorasanko)和香提尼克坦(Santiniketan)等兩個泰戈爾空間,勾勒太古兒的傳奇生平事蹟。其次探尋泰戈爾1912年完成《吉檀加利》翻譯的倫敦住所,並捕捉詩人文藝成就的關鍵時刻。最後,伴隨文化使者的泰戈爾走踏世界各地的重要文化足跡,介入竺震旦在文學之外、跨足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等藝術實踐場域的吉光片羽。
5/4 (四) 從泰戈爾國際大學看中華民國與印度關係
1913 年印度詩人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用獎金在印度Shanti Niketan 建立國際大學。出於中印兩國千絲萬縷的因緣,泰戈爾又在校內設立中國學院。在典禮上,泰戈爾作了《中國和印度》的演講,誓言鞏固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誼。
1942年2月蔣委員長與夫人受英國總督之邀訪德里、轉到加爾各達見甘地,再轉赴Shanti Niketan 訪問國際大學。時值二戰方殷之際,蔣委員長發表演講由夫人翻譯為英文,透過印度廣播電台廣播,說明中印同受殖民主義之害,並支持戰後印度之自治(autonomy)。
我個人在印度服務時曾經於2011年去訪問過國際大學,以此為背景讓我們來聊一聊台灣與印度雙邊關係的現狀與展望也許是不錯的出發點。
5/9 (二) 絕對的自由與愛――泰戈爾在清華
中華民國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晨報副鎸》的《文學旬刊》第四版刊登了一則文壇消息:「泰戈爾前已決定在此春光明媚時來華,久已為多數人所盼望,今已有電報到京,他與他的友人恩厚之及其弟子女書記各一人,定於四月十五號抵上海,所乘船為熱田丸。」這則訊息正式宣告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在中國的旅程,其中包括五月一日傍晚在清華校園舉行的一場演講。我們這一次的講題,主要在(一)泰戈爾到中國之後所引發的的相關論辯,(二)泰戈爾在清華演講的主題及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