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 | 劉佳昊 – 政治學導論 |
同學 | 賴俞安、葉欣、程怡敏、蔣品玟 |
作品名稱 | 性交易合法化後,性產業的現況與專區的去向 |
作品類型 | 團體報告 |
作品概述 | 我國法律對性產業的管制歷經多次的變革,對此本文將聚焦於增修《社會秩序維護法》第九十之一條後性產業的狀況。雖然反娼及擁娼派對性工作者之工作權仍有爭議,但依據現行法律,於專區內從事性交易即具有合法性。然而自修法迄今專區的落實仍停滯不前,造成從業人員無法實質享有合法的工作場域及保障;而身兼性交易管理及取締的警政單位,與負責判決相關案件的司法單位,考量到尚未有性專區設置,在實際執法時也多有斟酌。因此藉由了解性工作者、地方行政與立法部門、利益團體、社會大眾對專區設立的看法,釐清無法設置之因素,並參考國外案例以及與議員訪談內容,試圖對性專區的現況提出改善方案。 |
教師推薦語:
自2002年廢止《臺灣省各縣市管理娼妓辦法》後,台灣性產業問題不僅未曾消失,更因法規管轄未及,造成眾多社會、經濟與性暴力之問題。至2011年《社會秩序維護法》修訂後,始允許在性交易專區內進行合法的嫖娼行為,惟因專區設置權責未分,中央與地方政府顧慮執政形象,而至今未能依法設置性交易專區。
本組同學的報告內容便是以前述背景為參照,從法規沿革、現行制度,以及政府、利益團體、社會民意等各方意見的彙整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台灣性產業的問題與可能出路。就本組同學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來說,她們理解問題、關注現象的實踐動機,以及孜孜不倦聯絡各方議員、團體與政府機關的努力,皆值得嘉許。
且就本組同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她們不僅著力於分析問題、梳理事實,更透過這些分析梳理的工作,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台灣性產業出路的方向。也就是性產業作為一個經濟活動,其在道德爭議、社會問題與性別文化之外的存在因素。就這點來說,本組同學的結論直擊了社會偽善背後的癥結,而直接觸及了性交易為何未曾消失的核心:現實中存在的性服務供需關係。
如無法閱讀,請直接開啟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