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賓

職稱:教授
主聘單位:哲學所
聯絡方式:03-5742741
rbyang@mx.nthu.edu.tw
領域:身體理論、神話思想、宋明理學

學經歷

  • 台灣大學文學學士(1974.9~1978.6)
  • 台灣大學文學碩士(1980.8~1983.6)
  •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1983.9~1987.6)

歷任職稱

【學術經歷】

  • 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1985.9~1986.6)
  • 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7.8~1993.7)
  •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93.8~2018.7)
  •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2018.8~迄今)

【榮譽】

  • 1995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1998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2004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2006年~迄今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 2017 科技部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專長領域

【專長領域】

  • 身體理論
  • 神話思想
  • 宋明理學

【近五年研究計畫】

計畫名稱補助或委託機構起訖日期

先秦儒家工夫論(106-2410-H-007-069-MY3)

科技部2017/08/01~
2020/07/31

理學工夫論的體證難題(103-2410-H-007-045-MY3)

科技部2014/08/01~
2017/07/31

論文著作

【專書】

  •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8),頁1-456。
  • 楊儒賓,《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合編)(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頁1-590。
  •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頁1-504。
  • 楊儒賓,《1949禮讚》(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頁1-304。
  • 楊儒賓,《自然概念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1-516。
  •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頁1-364。
  • 楊儒賓,《瀛海掇英:臺灣日人書畫圖錄》(主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頁1-247。
  • 楊儒賓,《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主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頁1-247。
  •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頁1-464。
  • 楊儒賓,《百年人文是怎樣煉成的》(合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 楊儒賓,《東亞的靜坐傳統》(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 楊儒賓,《人文百年 化成天下》(合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 楊儒賓,《朱舜水及其時代》(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8月。
  • 楊儒賓,《中日陽明學者墨跡》(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9月。
  • 楊儒賓,《孔子的樂論(江文也著)》(譯著),(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 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 楊儒賓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 楊儒賓,身體與社會(合編), 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 Jung、湯淺泰雄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祕密》,臺北:商鼎文化公司,2002年7月。
  •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 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合編),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2月。
  • M.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6月。
  • W. T.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6月。
  • 楊儒賓編,《地藏王手記︰蔣年豐先生紀念集》(合編),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1997年。
  •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合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11月。
  • C.G.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臺北:商鼎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7月。
  • Wing-Tsit Chan著,楊儒賓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9-363,1993年6月。
  •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
  •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9月。
  •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期刊論文】

  • 楊儒賓,〈異議也可以是教義——回應〈「異議」的再議〉〉,《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頁145-174。
  • 楊儒賓,〈氣的考古學——風、風氣與瑪納〉,《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頁59-104。
  • 楊儒賓,〈莊子:遊化於孔老思孟之間或之上的精神〉,《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1期(2017年6月),頁109-121。
  • 楊儒賓,〈喚醒物學——北宋理學的另一面〉,《漢學研究》,35卷2期(2017年6月),頁57-94。
  • 楊儒賓,〈五行原論與原物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四十九期(2016 年 9 月), 頁83-120。
  • 楊儒賓,〈原物理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第7期(2014年12月),頁255-297。
  •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頁3-42。
  • 楊儒賓,〈道家之前的莊子〉《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1-46。
  • 楊儒賓,〈屈原原型〉,《中國文化》,第四十期(秋季號,2014年10月),頁8-25。
  •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頁1-39。
  • 楊儒賓,〈〈雅〉、〈頌〉與西周儒家的「對越」精神〉,《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1輯(2014年5月),頁39-67。
  •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新4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55-598。
  • 楊儒賓,〈屈原為什麼抒情〉,《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數101-144。
  • 楊儒賓,〈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頁1-32。
  • 楊儒賓,〈先秦儒家與冥契論述〉,《中國文化》,第35期(春季號,2012年05月),頁12-29。
  •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清華中文學報》,第六期(2011年12月),頁數31-80。
  •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新41 卷第4 期(2011年12 月),頁587-620。
  • 楊儒賓,〈渾沌與太極〉,《中國文化》,第32期(秋季號,2010年10月),頁34-52。
  •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27。
  •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二卷二期(2009年10月),頁201-245。
  •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頁209-254。
  • 楊儒賓,〈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六卷第一期(2009年06月),頁29-63。
  • 楊儒賓,〈無盡之源的卮言〉,《臺灣哲學研究》,第六期(2009年3月),頁1-38。
  •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2008年),頁112-144。
  • 楊儒賓,〈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新38卷第4期(2008年),頁677-709。
  • 楊儒賓,〈作為相偶性倫理學的仁說〉,《韓國文化》(首爾大學),43期(2008年),頁213—242。
  •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十一期(2008年),頁79-110。
  •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1 期(2007年9月),頁171-210。
  •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25卷1期(2007年8月),頁247-281。
  • 楊儒賓,〈觀天地生物氣象〉,《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1輯(2007年8月),頁107-138。
  • 楊儒賓,〈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中國文化》,第二十四期(春季號,2007年4月),頁43-70。
  • 楊儒賓,〈蘭記書局的書畫收藏〉,《文訊》第256期(2007年2月),頁65-68。
  • 楊儒賓,〈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中國哲學與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二輯(2007年),頁12-40。
  •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卷2期(總6,2006年12月),頁1-39。
  • 楊儒賓,〈當代臺灣朱子學研究活動與未來課題〉,《南溪梁承武教授定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學研究》(首爾,2006年8月),頁319-334。
  • 楊儒賓,〈當代臺灣朱子學研究活動與未來課題〉,《艮齋學論叢》第五輯(首爾:艮齋學會,2006年8月),頁95-127。
  • 楊儒賓,〈堯天舜日——儒家的な樂園への思い〉,《亞細亞遊學》,82號。東京:勉誠出版社,2005年12月。
  • 楊儒賓,〈「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37-160。
  •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卷2期(總4,2005年12月),頁99-136。
  •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33-74。
  • 楊儒賓,〈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頁215-250。
  •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東亞近世儒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總46,2005年6月),頁261-290。 
  • 楊儒賓,〈曼荼羅與觀想─榮格與佛教之相會〉,《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頁218-252。
  •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臺灣哲學研究》,第4輯,頁39-86,2004年3月。
  • 楊儒賓,〈如果再迴轉一次「哥白尼的迴轉」─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當代》195期,頁125-141,2003年11月。
  • 楊儒賓,〈論孟或六經─近世東亞儒家思想史上兩種類型的回歸經典運動〉,《清華學報》新32卷1期,頁87-115,2003年10月。
  • 楊儒賓,〈伊藤仁齋與戴震思想的再省察─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觀點著眼〉,《清華學報》,2003年。
  •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頁383-445,2002年3月。
  • 楊儒賓,〈中國思想的起源問題〉,劉全源編,《人文與科技專題講座》,高雄:中山大學,頁67-107,2002年。
  • 楊儒賓,〈近現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體用論〉,《新亞學術集刊》17期,頁195-226,2001年7月。
  •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卷1期,頁103-136,2001年6月。
  • 楊儒賓,〈榮格論煉丹術─個體化與九轉丹成〉,《中國文化》17、18合期,頁119-218,2001年3月。
  • 楊儒賓,〈五四時代的另一面─新儒家對中國現代化的解釋〉, 《中國語文學》36期,嶺南中國語文學會,頁5-14,2000年12月。
  •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漢學研究通訊》19卷4期,頁572-580,2000年11月。
  • 楊儒賓,〈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1、21期合刊,頁98-132,2000年8月。
  • 楊儒賓,〈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第二期,頁163-195,1999年12月。
  •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頁29-66,1999年12月。
  • 楊儒賓,〈先秦思想的明暗象徵〉,《中國文化與世界》,第六輯,頁134-170,1997年11月。
  • 楊儒賓,〈新中國的新儒家改變了嗎?─當孔子遇見了馬克思〉,《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第23期,頁34-65,1997年10月。
  • 楊儒賓,〈氣質之性的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頁41-103,1996年4月。
  • 楊儒賓,〈氣質之性的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頁41-103,1996年4月。
  • 楊儒賓,〈一位東林黨人的仕隱故事─定遠齋舊藏劉宗周文震孟五封書信書後〉,《故宮學術季刊》,12卷4期,頁95-122,1995年7月。
  •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的原型─以孟子的踐形觀及荀子的禮義身體觀為核心〉,《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99-258,1995年5月。
  • 楊儒賓,〈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一個孟子學的觀點〉,《鵝湖學誌》,13期,頁63-105,1994年12月。
  • 楊儒賓,〈理學辯論中的「作用是性」說〉,《漢學研究》,12卷2 期,頁11-37,1994年12月。
  • 楊儒賓,〈馬浮「六藝統於一心說」思想析論〉,《鵝湖學誌》,12期,頁21-55,1994年6月。
  • 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1994年3月。
  • 楊儒賓,〈知言、踐形與聖人〉,《清華學報》,新23卷4期,頁401-428,1993年12月。
  • 楊儒賓,〈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應出的思想型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
  • 楊儒賓,〈梁漱溟的「儒家將興說」之檢討〉,《清華學報》,新23卷1期,頁61-100,1993年3月。
  •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卷2期,頁123-157,1992年12月。
  • 楊儒賓,〈論公孫尼子的養氣說〉,《清華學報》,新22卷3期,頁221-252,1992年9月。
  •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清華學報》,新20卷1期,1990年6月。
  •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12月。
  •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71期,頁223-253,1989年6月。
  •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第4期,頁139-179,1988年12月。
  • 楊儒賓,〈龍門之桐半死半生─由體裁、主題與表現方式,論庾信晚期作品所展現的精神世界〉,《幼獅學誌》,20,第1期,頁39-79,1988年5月。
  •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月刊,第9期,頁93-127,1983年7月。
  • 楊儒賓,〈同情的誤解─試評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關於道家之論點(Ⅱ)〉,《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0卷,第3期,頁40-45,1983年3月。
  • 楊儒賓,〈同情的誤解─試評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關於道家之論點(Ⅰ)〉,《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0卷,第2期,頁29-34,1983年2月。
  • 楊儒賓,〈朱子的格物補傳所衍生的問題〉,《史學評論》,第5期,頁133-172,1983年。

【專書論文】

  • 楊儒賓,〈恍惚的倫理〉,收入《比較視野下的先秦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16),頁143-186。
  • 楊儒賓,〈詩禮樂的「性與天道」論〉,收入吳光、徐立望主編,《海納江河 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頁63-87。
  • 楊儒賓,〈未躡天根豈識人——理學工夫論〉,收入景海峰主編,《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會議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頁574-589。
  • 楊儒賓,〈理學家的靜坐治病、試煉與禪病〉,收入呂妙芬主編,《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第四屆國際漢學會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9-46。
  • 楊儒賓,〈明儒與靜坐〉,鍾振宇等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個案探討篇》(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頁57-102。
  • 楊儒賓,〈異議の意義——東アジアの反理学思潮を論ず〉,井上克人等編,《朱子学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2),頁235-288。
  • 楊儒賓,〈李士実と宸濠反乱の故事〉,馬淵昌也編,《東アジアの陽明学:接触•流通•変容》(東京:東方書店,2011)247-280。
  • 楊儒賓,〈明儒與靜坐〉,錢明主編,《陽明學派研究: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杭州出版社,2011),頁01-35。
  •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臺大出版中心,2009),頁3-32。
  • 楊儒賓,〈《中庸》怎樣變成了聖經〉,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6,頁490-518。
  • 楊儒賓,〈近世儒學工夫論中的氣論問題——先天模式與後天模式〉,《「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
  • 楊儒賓,《易經》三義——機體的宇宙觀之意義, 《通識之道——通識講座論文集》 ,臺中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P.23-38 ,2005年12月。
  • 楊儒賓,須彌介子──顧可久尺牘帖雜記, 第五屆通俗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頁357-379,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10月。
  •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先天氣的追求〉, 楊儒賓、祝平次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103-159。
  • 楊儒賓,生生的自然觀──體現的觀點,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141-183。
  •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重思中日反理學思潮的論點〉,文本與實在─人文學中的詮釋問題學術會議,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2004年12月。
  •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研討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中心、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1月。
  • 楊儒賓,通天之柱與維護—木的原型象徵,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全國學術研討會議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10月。
  • 楊儒賓,〈兩種氣,兩種儒學〉,東亞儒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5月。
  • 楊儒賓,〈近世儒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3月。
  • 楊儒賓,〈《易經》與理學的分派〉,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158-182,2004。
  • 楊儒賓,〈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頁245-289,2004。
  • 楊儒賓,〈黃帝四面─天子的原型〉,《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頁181-214,2003。
  • 楊儒賓,”From ’Merging the Body with the Mind’ to ‘Wandering in Unitary Qi氣’”: A Discussion of Zhuangzi’s Realm of the True Man and Its Corporeal Basis”,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p.p.88-127.
  • 楊儒賓,〈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中興大學中文系《「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開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19-246,2002年6月。
  • 楊儒賓,〈葉適與荻生徂徠〉,張寶三、楊儒賓合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頁109-138,2002年3月。
  • 楊儒賓,〈渾沌與創造〉,張偉保編,《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香港:新亞研究所,頁251-278,2002。
  • 楊儒賓,〈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頁165-191,2001年8月。
  • 楊儒賓,〈同時性與感通〉,朱曉海編,《新古典新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113-150,2001。
  • 楊儒賓,〈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與七日來復〉,三教關係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頁1-25,2001年。
  • 楊儒賓,〈同時性與感通─榮格與易經的會面〉,朱曉海編,《新古典新義》,臺北:學生書局,頁113-150,2001年。
  • 楊儒賓,〈子思學派試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606-624,2000年6月。
  • 楊儒賓,〈理學家與悟〉,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頁1-45,2000年6月。
  • 楊儒賓,〈人性論的爭辯─新儒家論馬克斯主義的人性論〉, 《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頁135-167,2000年。
  • 楊儒賓,〈朱子學的世界〉,《儒家墨妙─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圖錄》,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頁1-9,2000年。
  •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東吳大學中文系,1999年5月。
  • 楊儒賓,〈人倫與天理─伊藤仁齋與朱子的求道歷程〉,黃俊傑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頁87-134。
  •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523-555,1998年5月。
  •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大文史叢刊,1987年6月。
  •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的四種類型及意義〉,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3月。

【其他著作】

  • 楊儒賓,〈徐復觀先生的啟示——–講於「東海大學徐復觀教授學術講座」〉,《鵝湖月刊》,505 期(2017年7月),頁2-3。
  • 楊儒賓,〈恍惚、黑暗、倫理學:一場身體的跨界對談〉(論壇座談會逐字稿)《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221-253。
  • 〈開出說?銜接說?〉《思想》,第29期(2015年10月),《兩岸儒家專輯》,頁305-314。
  • 楊儒賓、何乏筆,〈兩岸儒家前言〉《思想》,第29期(2015年10月),《兩岸儒家專輯》,頁269-272。
  • 楊儒賓,〈在民國思考「民國學術」〉,《鵝湖月刊》,477 期(2015年3月),頁0-2。
  • 楊儒賓,〈異郷と家郷——魯王と朱舜水の物語〉《季刊日本思想史》《特集——朱舜水と東アジアの文明》,第81號(2014年),頁63-74。
  • 楊儒賓,〈德川光圀的自傳、碑帖與詩文〉,收入徐興慶編,《日本德川博物館藏品錄2—德川光圀文獻釋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32-151。
  • 楊儒賓,〈為什麼是清華?〉,《鵝湖月刊》,第464期,頁0-2。
  • 楊儒賓,〈趙老!趙老!〉,《中華文物學會》2013年刊,2013年6月,頁26-31。
  • 楊儒賓,〈莊子與儒家——回應莊子四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37-141。
  • 楊儒賓,〈那段燃燒的歲月〉,《通識在線》,第37期(2011年11月),頁55-57。
  • 楊儒賓,〈中華民國與後1949〉,《鵝湖》,第416期(2010年2月)。
  • 楊儒賓,〈1949與新儒家〉,《鵝湖》,第414期(2009年12月)。
  • 楊儒賓,〈1949的禮讚──1949新臺灣的誕生展前言〉,《思想》,第12期(2009年6月),頁79-85。
  • 楊儒賓,〈周初興起了什麼樣的人文精神?〉,《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4卷2期(2009年6月),頁1-8。
  • 楊儒賓,〈道通天地有形外──伊川逝世九百年祭〉,《鵝湖》,第389期(2007年11月),頁63。
  • 楊儒賓,〈鵝湖論壇:理學的孔子觀〉,《鵝湖》,第388期(2007年10月)。
  • 楊儒賓,《1949——新臺灣的誕生》(合編),臺北:歷史博物館,2009年。
  • 楊儒賓,〈讀《東西均注釋》札記〉,《古今論衡》,第10期,頁49-59,2003年12月。
  • 楊儒賓,如果再迴轉一次「哥白尼的迴轉」-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當代》,第195期,頁125-141,2003年11月。
  • 楊儒賓,〈中國思想的起源問題〉,劉全源編,《人文與科技專題講座》,高雄:中山大學,頁67-107,2002年
  • 楊儒賓,〈導讀─橫跨宗教與哲學邊界上的儒教〉,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頁7-24,2002年。
  •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漢學研究通訊》,19卷4期,頁572-580,2000年11月。
  • 楊儒賓,〈朱子學的世界〉,《儒家墨妙─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圖錄》,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頁1-9,2000。
  • 楊儒賓,〈理學家論身心思想─從「樂是心之本體」談起〉,《性與命》,第9期1999年9月
  • 楊儒賓,〈無心之諍─〈儒家心身位階之衡定〉讀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3期,1997年6月。
  • 楊儒賓,〈先秦儒家的身體觀(II)〉,《性與命》,第5期,1997年1月。
  • 楊儒賓,〈先秦儒家的身體觀(I)〉,《性與命》,第4期,1996年7月。
  • 楊儒賓,〈性與文明〉,《聯合文學》,第7卷,第11期,1991年9月。
  • 楊儒賓,〈從歷史觀點論中國社會的特質〉,《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6月。
  • 楊儒賓,〈試論「涅槃道大手印瑜珈法要」〉,《佛學譯粹》,第1卷,第1期,1986年5月。
  • 楊儒賓,〈關於大學通才教育的幾點思考〉,《思與言》,第11卷,第4期,1984年1月。

開設課程

  • 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