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婷

職稱: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wudayy@gmail.com
開設課程:近世旅行史

學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歷任職稱

  • 2000-2005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 2004-2005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 2008-2009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國科會菁英計畫補助博士後赴國外研究)
  • 2009-2010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約博士後研究
  • 2011-201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2017-202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2019 中國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

專長領域

【專長領域】

  • 宋史、中國社會文化史、旅行史

【研究主題】

  • 宋元旅行文化、10-14世紀中國譜錄的書寫與知識的形成、宋元的空間感知與認識

【社群參與】

  • 知無涯︰近世中國的士人活動與知識建構
  • 《宋史全文》讀書會

【研究計畫】

  • 2006.8.1-2007.7.31,國科會歷史學門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宋代行旅書寫及其中反映的行旅觀念」, 95-2420-H-002-022-DR。
  • 2008.5-2009.5國科會菁英計劃補助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後研究「宋代旅行敍事中的女性與老人」,NSC-096-2917-I-564-134。
  • 2009.6.1-2009.12.31,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近世史領域發展」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NSC98-2811-H-002-029。
  • 2010.1.1-2010.12.31,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近世史領域發展」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NSC99-2811-H-002-017。
  • 2011.1.1-2012.12.3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入山與記山:宋代山的書寫活動及其反映的山旅經驗」主持人,NSC100-2410-H002-002-2。
  • 2012.8.1-2015.7.31,國科會培育年輕學者卓越研究能力計畫「游於藝:十三至十四世紀士人的文化活動與人際網絡」共同主持人,負責子計畫「南宋中葉至元譜錄的編撰刊刻與知識的傳播網絡」,NSC 101-2420-H-182-002-MY3。
  • 2015.8.1-2018.4.30,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專題研究計畫「宋代文人的風物認識與物類書寫」主持人,MOST 104-2628-H-260-001-MY2。
  • 2016.12.1-2017.12.31,科技部推動計畫「跨學科的宋元研究工作坊─十至十四世紀知識的構成與實踐」共同主持人,負責子計畫「北宋中期的植物書寫及其知識的構成」,MOST 105-2420-H-007-013。
  • 2018.8.1-2019.7.31,科技部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知無涯︰近世中國的士人活動與知識建構」共同主持人,負責子計畫「瞻望遠方:宋人旅行知識的組建與新知的化成」,MOST 107-2410-H-260-001-。
  • 2019.9.1-2019.12.31,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研究院邀訪學者研究計畫「瞻望遠方:宋人的行旅活動與旅行知識的組建」。

論文著作

(A) 學位論文

  • 1999.6,〈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07.7,〈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B) 期刊論文

  • 2002.10,〈回顧一九八○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日本)12卷,頁65-93。
  • 2004.6,〈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東吳歷史學報》11期(臺北),頁271-301。
  • 2010.12,〈不安的邂逅──宋人於旅宿場所的互動與其空間印象〉,《新史學》21卷4期(臺北),頁141-202。
  • 2017.3,〈三蘇《南行集》所見宋代士大夫的行旅活動與旅行書寫〉,《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廣州),頁89-99。
  • 2017.6,〈靖康前後日常秩序的變調──李綱行跡及其視角〉,《臺大歷史學報》59期(臺北),頁1-48。
  • 2021.3,〈道聽途說之後──宋元類書和醫書中旅行實用知識的探索〉,《清華學報》50卷1期(新竹),頁159-198。

(C) 專書論文

  • 2008.11,〈飛錫者可以駐足,行李者可以息肩:宋代寺廟的旅宿空間特質〉,收入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編《宋學研究集刊第一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頁176-195。
  • 2009.10,〈萬卷書與萬里路──宋代類書呈現的「移動」語境〉,收入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91-435。
  • 2015.7,〈南宋中葉的知識網絡──從譜錄類目的成立談起(南宋中葉の知識ネットワーク──「譜録」の類目の成立から)〉,《宋代史研究会論文集》(東京:汲古書院),頁235-266。
  • 2018.7,〈題材與體裁所見北宋前期的物類書寫〉,收入包偉民、曹家齊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2016)》(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346-359。

(D) 研討會論文

  • 2003.10.18,〈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發表於「宋代墓誌史料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
  • 2004.7.25,〈家國、故國與異國:十二、十三世紀漢文人的華北意象〉,發表於「十至十三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暨赤峰第三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赤峰。
  • 2007.8.1,〈飛錫者可以駐足,行李者可以息肩:宋代寺廟的旅宿空間特質〉,發表於浙江大學主辦,「宋代史青年學術研討會」,杭州。
  • 2008.3.15,〈「離」情「別」意:試論宋代社會中的「離別」〉,發表於中国史学会主辦,「第1回『中国史学』国際研究交流」,日本東京:上智大學。
  • 2008.3.27,〈宋代類書呈現的「移動」語境〉,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主辦,「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 2010.8.16,〈靖康之變前後日常秩序的變調:從李綱的行跡談起〉,發表於「”中古時期的日常秩序”國際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
  • 2010.8.20,〈試論宋代社會中的「離別」(二稿)〉,發表於「中國十至十三世紀歷史發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武漢:武漢大學。
  • 2010.8.27,〈不安的邂逅──宋代旅宿場所的空間特質〉,發表於「挑戰與回應: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長庚大學。
  • 2011.10.23,〈從行到記-南宋人的行旅書寫〉,發表於「第二屆中國南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
  • 2011.11.26,〈從三蘇《南行集》看宋代士大夫的行旅活動〉,發表於「九至十三世紀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
  • 2012.8.22,〈北宋譜錄書寫活動初探〉,發表於「宋都開封與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封:河南大學。
  • 2013.3.15,〈南宋中葉至元譜錄的編撰刊刻與知識的傳播網絡──從尤袤《遂初堂書目》談起〉,發表於「中國傳統文化の形成―江南.12-14世紀―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東京:早稻田大學。
  • 2013.5.3,〈遊山寫山:北宋山的書寫與其反映的山旅經驗〉,發表於「第九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
  • 2013.9.2,〈南宋士人的移徙及其對地方風物的認識──以楊萬里、范成大為主的討論〉,發表於「“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
  • 2014.8.20,〈宋代類書所呈現宋人的「書信」概念初論〉,發表於「『10至13世紀中國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杭州:百瑞運河大飯店。
  • 2014.11.15,〈南宋至蒙元的譜錄書寫理路〉,發表於「『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
  • 2015.6.13,〈十一至十四世紀譜錄所見的閱讀史〉,發表於「『游於藝:十一至十四世紀士人的文化活動與人際網絡』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長庚大學(科技部培育年輕學者卓越計畫「游於藝:十一至十四世紀士人的文化活動與人際網絡」、長庚大學主辦)。
  • 2015.11.9,〈構築南宋生活知識史的可能性——譜錄研究的思考〉,發表於「第三屆中國南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杭州星都賓館舉行)。
  • 2016.8.21,〈題材與體裁所見北宋前期的物類書寫〉,發表於「『10 至 13 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廣州:中山大學。
  • 2017.9.14-17,〈讀山:北宋人的閱讀行為與山的認識〉,發表於「The Second Middle Period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Humanities」,Leiden: Leiden University。
  • 2019.9.22,〈宋代文士的遠遊觀〉,發表於「移動、流動與互動:跨域的歷史與歷史的跨域——東亞地區青年學者遼宋夏金元史國際研討會」,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
  • 2019.12.22,〈道聽途說之後——宋元旅行相關知識的探索與思索〉,發表於「宋代文獻新視野:研究課題及方法的反省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 2021.3.27,〈國色天香:宋代的牡丹認識〉,發表於「“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第十次工作坊」,北京:北京大學。

(E) 書評

  • 2010.6,〈蒙元的政治,文化的蒙元──評介宮紀子,《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臺灣大學歷史學報》45期(臺北),頁327-340。
  • 2020.12,〈評James M. Hargett,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漢學研究》38卷4期,頁319-326。

(F) 翻譯

  • 2020.12,寺地遵,〈論韓侂冑專權的成立〉(韓侂冑専権の成立),收入《中外論壇》2020年第4期(紐約/武漢),頁327-340。

(G) 其他

  • 2001.10,〈從城市史與庶民文化的課文設計思索歷史教學〉,《歷史月刊》165(臺北),頁63-67。
  • 2010.8,〈大阪博士後札記──學術環境觀察〉,《臺大歷史學術通訊》8(臺北),頁39-43。
  • 2010.12,〈交往的痕跡──2008年夏大阪博士後之北九州踏查〉,《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3(臺北),頁45-52。
  • 2011.6,〈近年臺灣宋史學界概況〉,《宋史研究通訊》57(保定),頁34-39。

 

開設課程

  • 近世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