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柏毅

職稱:兼任助理教授
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
poyi.chiang@mx.nthu.edu.tw
開設課程:甲骨文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學經歷

  •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考古學博士
  •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考古學碩士(MPhil)
  •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歷任職稱

【學術經歷】

  •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21 –
  • 致理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2018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16 – 2017

【服務經歷】

  • 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報科學「考古&演化」專欄編譯 2021 –
  • 基隆社區大學講師 2021 –
  • 第六至第十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 IESO )助教2012 – 2016
  • 海洋國家公園北方三島文史資源調查計畫 2009
  • 臺灣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展示內容研究計畫 2008
  • 駐澳大利亞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雇員(負責國科會簡訊網新聞翻譯) 2006 – 2010
  • 南部科學園區旗竿地東、王甲遺址考古發掘 2005

【榮譽】

  • 98年度教育部留學獎學金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2012年「獎助博士生計畫」

專長領域

【專長領域】

  • 考古學、中國考古學、世界史前史、陶器考古、中國古文字

【研究主題】

  • 中國西南考古、商周考古、中國古代國家起源研究

【社群參與】

  •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IPPA)

論文著作

【博士學位論文】

  • Pottery Production and Social Complexity on the Chengdu Plain, Sichuan, China, 2500 to 800 BC.

【碩士學位論文】

  • Ha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hizhaishan Cultural Complex.

【期刊論文】

  • 2011 The ge of the Shizhaishan cultural complex, Bulletin of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vol.30, pp.98-113.
  • 2012 〈漢王朝影響下的石寨山文化社會轉變〉。《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輯) 》,173-192頁。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8 〈試論雲南石寨山文化同心圓紋盤的功能與玉溪刺桐關遺址的性質〉。《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五輯) 》,145-160頁。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8 〈成都平原出土史前陶器岩象學初步分析〉,《四川文物》2018年第二期,80-89頁。
  • 2018 〈從福建考古材料談台灣新石器時代灰黑陶的起源問題〉,《福建文博》2018年第二期,38-42頁。
  • 2020 〈雲貴地區出土的漢代建築明器〉,《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八輯,頁153-178。北京:科學出版社。

【會議論文】

  • 2009 The ge of the Shizhaishan cultural complex. 發表於第十九屆IPPA年會。
  • 2014 Once more the Prehistoric Chengdu Plain (2500-800 BC). 發表於第二十屆IPPA年會。
  • 2017 〈台中營埔遺址出土營埔文化陶器呈色原理分析〉。發表於2016 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它類文章】

  • 2012 〈環境、考古與當代社會〉。《人類學視界(第十一期)》,20-21頁。臺北: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翻譯文章】(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報科學」):

  • 人類自嬰兒期開始便能夠食用乳品
  • 4000年前古埃及西奈半島上的迦南人可能發明了最早的拼音文字
  • 邁諾安文明線性文字A的破譯研究新進展
  • 一窺三千年前大衛王與所羅門王的衣櫥
  • 18,000年前的古老法螺號角聲
  • 古埃及木乃伊防腐術的新發現
  •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持續減緩中,未來可能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 誰是凱爾特人?
  • 公元前五世紀末葉的雅典大瘟疫起因仍是歷史謎團
  • 新測年法成功揭露早期非洲人的資源攝取策略
  • 早期人類遷徙出非洲的氣候環境史重建

開設課程

  • 甲骨文字與中國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