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核心之進階課群規劃,完善通識課程地圖、在選修課程中增進多元能力培養、教學助理培訓與教學品質提升,以及協助『清華學院』理想之落實

  長期而言,未來在通識選修課程部分,中心希望能做出有系統的規劃、開設以及課程地圖導覽,俾學生有所依循,且兼任師資聘任亦將依照中心之目標發展需要而為。因此核心通識課程規劃的長遠意義不僅止於核心通識課程而已,其提綱挈領,進一步引導通識選修部份的轉化與系統化,並以三年為期進行研討規劃與落實。若此轉化過程中,足以使其與其他校內跨院系課程連動改革,逐步朝向『大學之道』邁進,完善大學部教育改革之理想。

(一) 配合核心之進階課群或學程規劃,完善全校課程地圖

  2007年清華大學爭取到教育部計畫「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為期三年補助,在該計畫中,清華所欲達成的大目標為:
  (1) 將原先實施的五大核心通識課程向度與後來加入之兩大向度彼此間規劃得更具系統與互補性,並增進七大向度核心通識課程與通識選修課程層級上更具體系與進階性。目前清華已經就核心課程之再精進,建立起制度化的討論管道,通識中心與中語系及歷史所將對核心課程之改革不斷協調討論;此外,與各系討論提出通識課程地圖,在此同時各系亦將逐步做出全校課程地圖以資配合,從而建構更合理的全校課程系統。

  (2) 配合清華通識十年發展目標,在個別課程上如何增進已有的行動導向課程開設,以符國家社會需要。在此計畫中,係以場域為思考提出課程內容規劃,場域包括宿舍、實驗室、校園、社區〈包括園區〉、企業、與國際聯繫等,依學生需求與課程結構合理性開課。

  (3) 在專業與通識的整合學程規劃上,主要是試圖在課程上展開學科間的對話,同時提供學生更寬廣的學習視野。因此,以最新的科技發展議題作為規劃,包括能源、生科、資訊及整合性議題為主,共四個學程。另外,在課群的發展上,主要是考慮到學程修習時間過長,同時清華學生本科系課業負擔本已沉重,所以課群的概念是以四到六門課為設計範圍〈目前課群名稱及數量詳下圖〉,協助及誘導學生發展自我專業以外的興趣或第二次專長,達致博雅與創造力培育的目標。

   當前正依此方向進行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之盤整,期望以課群形式進一步連結課程,並進一步規劃文化經典與實作課程,拓展通識課程之深度與廣度。

(二) 在選修課程中增進學生多元能力之培養

  目前通識課程的分類範疇計有,核心課程七向度、通識選修三門九類兩種〈詳下表〉,並以之交互考慮課程之完整性與系統性。然而,針對學生培養「多元能力」之需要,仍需將此一分類範疇考慮納入,俾學生及他系教授得以更清楚通識教育之宗旨與目標。基於此,針對目前各門通識課程教學目標加以整理,歸納出六種大學生多元能力如下:
  (1) 自我瞭解與溝通表達
  (2) 邏輯推理與批判思考能力
  (3) 科學思維與反思
  (4) 藝術與人文涵養
  (5)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
  (6) 多元觀點與社會實踐

  通識中心正依核心能力盤整通識向度課程,協助同學們更有系統且深入的學習,敬請期待。

(三) 教學助理培訓與教學品質提升

  教學品質提升是近年清大大學部教育的改革重點,已97學年度成立教學發展中心,通識教育課程的研究助理補助也已制度化。在過去邁頂計畫實施期間,通識教育中心本獲得經常性研究助理經費,也已建立分級式助教申請與教學輔助機制,並配合教發中心進行助教培訓與優秀助教選拔。目前正因應高教經費縮減與其他制度性環境變化,積極提升經費使用之效益以精進教學品質。

(四) 協助『清華學院』理想之落實與提升

  陳文村校長於2007年5月率領教務與學務主管,參訪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耶魯三所頂尖大學之大學部教育,並於七月成立「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由陳力俊院士擔任召集人,並下設三個小組:清華學院,通識教育,基礎必修課程;成員以資深教授為主,並包括學生代表及校友代表,重新釐定清華大學教育目標,全面檢討本校大學部教育現況。提出改進方案,交由校行政單位及院系執行。

  「清華學院」乃擷取世界頂尖大學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age)之精神,融合清華特色,打破現今國內大學招生及宿舍生活之刻板傳統,帶給清華學子嶄新的學習與校園生活環境。清華近年繁星計畫以及院系並行之彈性入學方式,亦提供了跳脫既有框架之改革契機。清華大學近年積極全面檢討大學部教育,以極大之魄力打破傳統框臼,力圖將我國大學教育帶入一全新之局面。因此,於2015年8月正式將清華學院之住宿教育結合既有共教會之共同教育,建立新的大學部學院「清華學院」。如此大規模之省思、檢討、變革,在台灣高教界乃屬首見;所規劃之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與執行策略勢必對未來清華教育產生長遠而深切之影響。清華學院之成立乃國內大學教育之創舉,期待清華學院之成功成為我國大學教育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