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五:科學、技術與社會
  此乃屬新興領域,針對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文化衝擊,本向度別出一格呼應以理工見長之清華的需求。本向度從時間序列之區分上探討近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與觀念的衝擊,內中有五門核心課:前近代科學史、科學革命、科技與社會、技術與社會(自97學年度第2學期後無開設)以及前瞻科技(自101學年度第1學期後無開設)。課程前近代科學史主要是提供學生前近代科學史的基礎知識;科學革命從歷史觀點探究科學典範觀念移轉的過程與影響;科技與社會將科技視為構成當代社會生活的多種機制的一種,藉此探討科技與社會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前瞻科技則冀望透過目前新興科技的推展,介紹相關當前科學的思維與科技的進展及其未來可能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影響。

  這個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供學生前近代科學史的基礎知識,前近代意指西歐16及17世紀科學革命之前的時期。課程主題包含古代巴比倫、埃及和帝制前中國所發生的科學開端;知識的第一次組織系統:希臘、印度、中國:1.希臘的科學及其哲學基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多噶、歐幾里德、托勒密) 2.中國對於數學、藥學、天文學的研究;中世紀歐洲、伊斯蘭、中國及印度的科學等;亦將介紹哲學的要素和科學社會學(T. Kunh和他的科學革命理論,科學範例的改變,科學的社會組織),並以上述提及的主題作為例子闡述之。

  從科學與文化的觀點來看,發生在十六世紀中到十七世紀末的西方近代?科學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段歷史,也可以用來反映「為什麼傳統中國沒有科學革命?」這門課程希望透過中西科學文化的比較,來看科學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發展。譬如,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二個圓球的世界中心說,參照點就是地球的中心跟宇宙的中心,「科學革命」變換為日心說與發現其他的運動中心(如木星為其衛星的繞轉中心)。中國傳統則一直重視找尋天地之中,也就是以中原某處為世界的中心。

  西方「科學革命」還涉及像世界觀的轉變、學科的界限與關係、科學與宗教、大學興起與科學發展、實驗的興起等議題,也與早期的「科技與社會」像科學與性別、科學與社會組織(贊助和科學學會)等議題有關。「科學革命」這門課希望同學了解科學概念的發展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中世紀西方大學教育的正反的辯證訓練,在這種訓練下如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牛頓都是經過辯證訓練,以對照於傳統中國的教育。基本上,這們課使用許多圖像,特別是希望由哲學、宗教、和制度等脈絡,來闡明近代科學從哥白尼起,經過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兒,到牛頓的演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