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三:藝術與文學 |
由於清華缺乏藝術相關學院,藝術與美感素養之培育格外需仰賴通識課程的訓練。本向度共設計三門核心課程: |
本課程希望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來探索視覺藝術的形式構成、題材內涵、以及和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一方面訓練學生對於視覺材料的形式分析能力,一方面也培養學生在面對視覺材料時,深入思考其於生產到使用脈絡中的複雜因素。除了經由更深刻的理解,更能體會欣賞藝術品的意義與樂趣,日後在看到作品時,也不再只是直觀的好惡,而可能進一步說明剖析該件作品。
課程的內容將以中國與西方藝術為主,但也涵括臺灣的視覺作品。以概念之論析為主,知識的講授為輔。在不同主題中希望引領學生去思考「藝術的定義」、「藝術與真實人生的關係」、「不同媒材的形式差異和互通」、「視覺作品與文本的關係」、「藝術與特定社會群體的關係」、「中西藝術的同與異」等議題。
本課程是美感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美感洞察力與文化分析。主要從十九世紀以來發展的視覺文化,探討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產生的美感特質、文化意義、主體經驗。視覺文化是主體感知能力與經驗的對象,由不同的分析對象,例如階級、性別、族群、國家,形成文化論爭的場域,也是社會的視覺建構。世界圖像與日常的視覺文化,如何從社會機制產生出來與如何被觀眾閱讀?現代與後現代社會的視覺文化如何建構主體性?本課程從各種視覺文化,探討人文精神,希望幫助學生開放各種美感的可能性,增進視覺素養,瞭解知覺事物的特殊方式、與歷史文化脈絡的構成過程。
本課程以多元的媒材為教學案例,融合精緻藝術與流行文化,涵蓋的範圍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裝置藝術、電影、錄像、廣告、時尚、漫畫、塗鴨、數位科技藝術等等。並且以提升自覺意識與視覺文化批判為主,討論下列議題:觀看機制、機器與科技、政治與權力、城市與空間、流行與品味、烏托邦、戰爭、殖民主義、生態、消費、奇觀、擬像、身體、認同、性/別、自我/他者、看/被看、多元文化、全球化/在地性。透過跨領域藝術文化的整合,培養學生對於視覺文化的鑑賞與解讀的分析能力,並啟發學生對相關藝術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的興趣,以增進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反省、與創造能力。
藝術與語言的發展,是人類遠祖開始使用象徵的最佳證明,也是人類在認知進化上的關鍵。當今人類已生活在「藝術專業化」的時代,藝術家、藝評、藝術機構、甚至藝術教育,似乎壟斷了定義「藝術」的方式。二十世紀資訊爆炸之際,關於藝術的資訊不虞匱乏,對於這些資訊的判斷力才是當務之急。過去討論藝術的方式可大分為兩類:一是由內在的角度,主要在分析藝術品本身的材料、技法、風格與意義,另一個所謂外在的角度,則分析藝術的社會文化脈絡,包括品味與價值、政治、宗教等各種互動因素。雖然這門課的重點會較偏重外在的角度,但討論的主題仍是藝術,而非文化史或社會史。
我將以五個比較有當代爭議性的主題連貫這門課:藝術的創造與抄襲;藝術為誰而作;藝術與社會階層;藝術的文化界線;藝術、媒體與商品。每個主題將以三週的時間進行,分別就這些議題講述背景,閱讀主要藝術案例之資料與圖像,並以課堂討論或短篇文字的方式進一步討論。
課程之目的是希望學生能瞭解,藝術在整個文化社會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互動的關係。藝術的意義與價值往往不是靜止封閉的體系,社會人或文化人對於藝術的體驗與行動,才是建構藝術象徵的重要機制。誠如藝術史家Gombrich所說:「如果不考慮不同社會與不同文化對於視覺藝術所賦與的不同功能,我們就不能寫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