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學自古便是人類抒情表意的方式,更是審美及創造這兩項能力的具體化現。美感及藝術素養既是個人生命情調的資源。近來隨著美感及創意設計為各式軟硬體產品帶來的附加價值日益擴大,藝術與文學也因此成為當前許多國家在發展「文化經濟」或「創意產業」時銳意扶植的領域。現今藝文創作能量不只是一深具經濟開發潛力的寶庫,更視為是一國重要的文化資本。為了因應此一全球趨勢,本向度在課程規劃上,將雙管齊下,兼重理論與實作。一方面透過引介各式各樣文學、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乃至新媒體和科技藝術類的作品以及相關的風格流派、美學和創作理論等,拓展同學審美的視野、激發創作的靈感並強化賞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設計思考、創作方法及表達技術的基礎訓練,並藉由反思當代人類面臨的問題、參與社會活動或觀摩業界實務,讓同學的想像力和創意能與現實世界接軌。

  藝術與語言的發展,是人類遠祖開始使用象徵的最佳證明,也是人類在認知進化上的關鍵。當今人類已生活在「藝術專業化」的時代,藝術家、藝評、藝術機構、甚至藝術教育,似乎壟斷了定義「藝術」的方式。二十世紀資訊爆炸之際,關於藝術的資訊不虞匱乏,對於這些資訊的判斷力才是當務之急。過去討論藝術的方式可大分為兩類:一是由內在的角度,主要在分析藝術品本身的材料、技法、風格與意義,另一個所謂外在的角度,則分析藝術的社會文化脈絡,包括品味與價值、政治、宗教等各種互動因素。雖然這門課的重點會較偏重外在的角度,但討論的主題仍是藝術,而非文化史或社會史。

  我將以五個比較有當代爭議性的主題連貫這門課:藝術的創造與抄襲;藝術為誰而作;藝術與社會階層;藝術的文化界線;藝術、媒體與商品。每個主題將以三週的時間進行,分別就這些議題講述背景,閱讀主要藝術案例之資料與圖像,並以課堂討論或短篇文字的方式進一步討論。

  課程之目的是希望學生能瞭解,藝術在整個文化社會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互動的關係。藝術的意義與價值往往不是靜止封閉的體系,社會人或文化人對於藝術的體驗與行動,才是建構藝術象徵的重要機制。誠如藝術史家Gombrich所說:「如果不考慮不同社會與不同文化對於視覺藝術所賦與的不同功能,我們就不能寫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