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人們經此得以探索並認知宇宙及生命的本質與起源,同時藉助科技的運用與發展,促進人類對生理、心理、自然、環境、生態等諸多面向的認識與理解,大幅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創造更多福祉。然而科技的發展亦常背離自然運行與萬物共生的法則,衍生諸多違反人性、倫理或造成自然資源超限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問題,輕忽了科技與人類和大地共存與共榮的重要價值。有鑒於此,本向度課程希望能培養同學具前瞻而開闊的科學知識與科技素養,了解科技發展的過程與時代脈絡和未來創新的前景,並能評估和反思當前科技或未來科技對社會生活環境的利弊影響。課程規劃以兼顧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為要,冀使同學能建構多層面的知識網路,將知識活用於日常。
「生態中心主義」視地球為一生命有機體,結合永續發展的脈絡,探索環境、社會經濟面向的互動。永續發展即為:以環境/生態為主軸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科技發展。由於通識課程有別於專業課程的「垂直取向」,其「平行取向」重廣度與科際整合與對話,因此將會展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也將讓本課程與同學的專業作對話。課程內容包括:
1.影像通識:明天過後、夢與國內外記錄片,了解「蝴蝶效應」與「青蛙效應」。
2.經典通識:相關名著的引介與閱讀,如寂靜的春天,以介紹主要的生態學概念。
3.田野通識:選擇相關空間、議題、活動,現場觀察、調查或參與,以體會「抓地力」。
4.論壇通識:邀請三位演講者,配合本課程脈絡,與老師、 同學討論對話。
本課程由生命科學系教授負責,以《科學人》雜誌為教材,探討當代生命科學之重要議題,從理論的生物學、基因學、基礎醫藥,到前瞻生醫科技,如:臍帶血與幹細胞、癌症與抗老化、生質能源等,並邀集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所、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組、長庚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等傑出學者,以及清大生命科學相關所系之教授,協助導讀教材,帶領學生一窺當代生命科學進展所造就的嶄新時代。本課程分門規劃為適合人文社會領域學生的基礎課程,以邀請相關學者於課堂演講為主要授課方式;而為生科系學生設計的專業二類進階課程,則以專題討論研究為課程主軸,如此因材施教,使本課程更趨完備。
心理學是人類試圖反思認識自己的學科之一。人的心理與行為具有生物生理的面相,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環境所影響。生命個體之中糾纏著認知與情緒,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心理學探討的正是這些心理的機制與前因後果。本課程將介紹當代心理學的知識體系與分枝,探討人類心靈、心智與行為現象,從而提供每個人對日常生活中各生命展演之理解與導引。
本課程主要對象是非理工背景的學生,歡迎人社與科管院的學生選修。課程將由多位理學院教師分別給予關於自然科學與數理思維的系列演講,由數學開始,循序進入物理,化學等領域。
我們將藉由一些簡單的例子,學習數學家的思考方式,並探討數學的本質,說明嚴謹數學思考的重要性;而數學除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數學中的美包括符號美、抽象美、統一美、和諧美、對稱美、形式美、奇異美、有限美、神秘美、常數美等,猶如不懂得五線譜亦能欣賞音樂,人們即使不具有數學天份或深奧的技能也可以欣賞到數學之美。我們亦會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從不同類型物理學家的故事中,藉以瞭解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我們也會簡介一些物理中最核心的概念,與目前最新的進展。並對於物理科學在人類對真理追求中的角色與地位進行反省。
最後我們將進行文本探討,並配合各種化學練習,目的在協助學生提升化學思考能力,使學生瞭解如何用思考來輔助學習化學,同時學習各項核心思考技巧,希望能將學生培育成思考型學習者。
從科學與文化的觀點來看,發生在十六世紀中到十七世紀末的西方近代?科學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段歷史,也可以用來反映「為什麼傳統中國沒有科學革命?」這門課程希望透過中西科學文化的比較,來看科學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發展。譬如,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二個圓球的世界中心說,參照點就是地球的中心跟宇宙的中心,「科學革命」變換為日心說與發現其他的運動中心(如木星為其衛星的繞轉中心)。中國傳統則一直重視找尋天地之中,也就是以中原某處為世界的中心。
西方「科學革命」還涉及像世界觀的轉變、學科的界限與關係、科學與宗教、大學興起與科學發展、實驗的興起等議題,也與早期的「科技與社會」像科學與性別、科學與社會組織(贊助和科學學會)等議題有關。「科學革命」這門課希望同學了解科學概念的發展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中世紀西方大學教育的正反的辯證訓練,在這種訓練下如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牛頓都是經過辯證訓練,以對照於傳統中國的教育。基本上,這們課使用許多圖像,特別是希望由哲學、宗教、和制度等脈絡,來闡明近代科學從哥白尼起,經過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兒,到牛頓的演變與發展。
這個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供學生前近代科學史的基礎知識,前近代意指西歐16及17世紀科學革命之前的時期。課程主題包含古代巴比倫、埃及和帝制前中國所發生的科學開端;知識的第一次組織系統:希臘、印度、中國:1.希臘的科學及其哲學基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多噶、歐幾里德、托勒密) 2.中國對於數學、藥學、天文學的研究;中世紀歐洲、伊斯蘭、中國及印度的科學等;亦將介紹哲學的要素和科學社會學(T. Kunh和他的科學革命理論,科學範例的改變,科學的社會組織),並以上述提及的主題作為例子闡述之。
本課程在設計時,所根據的一個核心想法是:想知道自然科學是什麼,除了知道它有哪些內容之外,也應該對它從何而來以及如何而來有所認識;尤其是對於當代科學文明之得以建立的思想支柱有所認知。準此,本課程固然也會涉及一般所謂自然科學的部份內容—像是化學、天文學、力學、電磁學、生物學等等,但是它主要並不在於介紹自然科學所包括的各個學科,而是在於探討當代科學文明究竟如何形成,以及當代科學背後的思想根源為何。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啟發、引導修課同學,使他們意識到塑造當代科學文明的重要概念與思想,從而不只是對於自然科學有所認識,也對於自己所置身的科學文明處境有所理解。
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每次都是以一個對於當代科學文明之塑造起著重大影響的科學家或是科學學派的思想為主。在介紹科學思想的同時,我們設法以一個哲學問題作為指引,以突顯該思想中所蘊含的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