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開始,由清大通識中心翁曉玲主任主持,林聖芬副校長致詞。
林副校長於致詞時首先提到,在當今變遷快速且資訊氾濫的現代,媒體素養相當重要。本次座談會主題為「媒體素養教育新思維」,林副校長指出國外已經有大學提出「未來社會發展之方向是大學之責任」的觀點,因此大學對於媒體教育發展負有責任。由於現代社會充斥各種資訊,資訊又造成更多的衝突與落差,因此需用新的思維面對媒體素養養成。不只媒體,在其他領域之素養也需要用新的思維看待。
翁曉玲主任致詞時,則提到除了要翻轉現今之媒體模式,媒體素養教育模式也須翻轉,由於清大大學部沒有傳播相關科系,因此係由通識中心負責媒體素養教育之部分,希望能透過今日之座談會,探討媒體素養新的發展。
本次座談會第一場與談報告係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陳炳宏老師分享其歷年媒體素養通識課程設計與教學之經驗。陳老師過去曾在時報服務,具有媒體工作經驗,也在台灣多所大學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多年,故對於媒體理論與實務皆相當專精。
陳老師當初會投入媒體素養教育,係有感於媒體素養之重要性。近年來,陳老師觀察到從台灣媒體自身之墮落,到人民對劣化之媒體環境無感,再到整個社會因媒體而向下沈淪的現象,因此希望透過扎根教育喚醒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於媒體之意識。
由於多數學生對於媒體素養一無所知,因此除了進行教學工作,陳老師也和柯舜智、黃聿清兩位老師共同著有《教學與學教:媒體素養課程參考手冊》,希望能幫助其他老師加入媒體教育領域,達到推廣效果。陳老師認為教學其實是教與學並重,即秉持一邊「教學」,一邊「學教」的態度,致力於教學服務,並從教學服務中持續不斷的學習,以改進教學技巧,達成學教的目標,並藉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即便陳老師曾經在教學獲得傑出成就,但由於台灣之大學老師大多數都未學過如何教學即進入學校任教,故其在教學之初亦相當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教學工作,因此增進教學技巧的方法是參與研討會向其他老師學習,再取其精華濃縮成符合自己的教學方式。
陳老師對於媒體改革亦提出自身看法,即可透過「自律、法律、他律」方式著手;然而陳老師認為我國媒體不可能自律,法律又有干預新聞自由之嫌,故只能透過「他律」之方式,然而他律的重點在於人民需具備媒體素養,因此似乎難以改革現行媒體狀況;然而他律仍有其重要性,陳老師以台灣與美國之媒體環境為例,美國其實也如同台灣,有具明顯政治色彩之新聞頻道,惟美國民眾認同媒體在民主社會之重要性,常針對不恰當之媒體播出內容向政府機關提出申訴,台灣民眾則只有相當少數會作出申訴,故他律對於媒體業之健全有其重要性。
而在課程設計部分,在媒體素養課程理念上,首先在於解讀並批判媒體,之後再建構與近用媒體;課堂講課上,每週都會設定主題,加強學生參與程度並讓學生互動討論,例如在課堂作業設計上,包含重要名詞解釋、媒體與生活體驗紀錄、專書閱讀報告、監督媒體報告(針對媒體不當播出內容去NCC申訴)、影片拍攝上傳youtube及設計教案企劃至高中校園講授,讓媒體教育向下扎根。此外,為使學生意識到媒體對於日常生活之影響,採用漸進式剝奪學生使用媒體的權利,禁止學生閱報、看電視、使用網路,使學生理解媒體對人民之重要性。
最後陳老師認為老師應該發揮其影響力,走出象牙塔,積極參與重大公共議題的辯論和研究,勇於發揮影響力,從線上課程到社群媒體等,積極參與社會,提升人民媒體素養。
對於陳老師之報告,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蒯亮老師認同陳老師所說的我國媒體集體墮落情形,畢竟記者是社會的醫師,記者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此外,關於美國與台灣之媒體情形差異,蒯亮老師認為或許與美國之政黨係柔性政黨,而台灣係剛性政黨有關。
黃聿清老師則是以「從十二年國教到高等教育的媒體新素養」為題,談我國中學媒體教育,分享十年教學研究之心路歷程,並讓在場來賓傳閱現今學生使用的課本。
黃老師認為媒體素養教育意涵。即在正確「解讀、選擇、評估、近用媒體及媒體之知識、態度與技能」,使學生了解、思辨、分析、反思、影響接近和使用媒體。而黃老師點出現今學生對社群網路成癮之狀態,亦即所謂之FOMO(Fear Of Missing Out),此症狀有必要提出解決方式。
由於現代資訊發達,學生可能比老師更懂如何使用傳播媒介,但學生對於媒體倫理內容未必有足夠理解,故黃老師認為老師們雖能教授知識,但學生最需要的是學習人文關懷,否則學生可能會被媒體反噬,因此黃老師組織了多位大學生走進偏鄉,進行媒體教育得向下扎根,從參與活動的孩子的反饋中,找回對媒體素養教育的樂觀;縱使國教系統撼動不易,但只要繼續努力,仍能看見在隧道盡頭的那道光。
本次座談會的第三場與談報告係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吳世家博士,吳博士以「千禧世代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及其行為分析」為題,分享其觀察兩岸三地學生使用社群媒體的各式行為與背後動機進行比較分析。吳博士曾經在業界工作多年,實務觀察經驗豐富,在臉書(Facebook)初期盛行之際就已經投入相關社群媒體的研究,而她也有趣地提到現在她進行課程教學前會先詢問學生現在都在流行些甚麼。她的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分享,第二個則是兩岸三地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最後是從各項調查數據看社交媒體使用者進行比較分析。
吳博士這次以上海、香港以及台灣的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為研究對象,第一個研究是關於兩岸三地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的背後因素,她提到在中國方面,目前年輕人幾乎是沒有人在看電視的,他們最喜歡的是Text with photo,例如Instagram,另一個就是視頻的部分。對於串流的需求只有在重大事件或者必須跟著現場例如球賽或時尚秀才會被凸顯,她的研究指出,兩岸三地的年輕人使用這些社群共同的一大心理因素是為了好玩(for fun),一種我就是要大家知道我在做甚麼事,不管有多少人看都一樣,再來是分享心得與生活,最後是與朋友聯繫。而在不同地區的學生由於區域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傾向,例如上海的年輕人比較喜歡表達自我,但香港的學生不太一樣,他們頻繁使用社群媒體是為了因應環境快速變化以交流新資訊,因為香港地狹人稠競爭激烈,香港的學生會找很多實習,為了之後能比他人找到一份賺的到更多錢的工作,是採比較現實主義的作法,然而不管是上海或是香港的學生,普遍認為資訊最精準的來源還是來自於官方網站的消息。
吳世家博士的第二個研究報告是關於商業部分的資訊流通現象,香港人重視以故事包裝資訊,喜歡社群媒體中的hashtag功能,快速非常重要;上海人則認為精確很重要,因為現在是假新聞充斥的世代,而現在年輕人會自己去查證這些新聞資訊的正確性跟來源,如果從商業的角度去看,他們現在重視的是這些官方網站除了提供相關資訊以外,這些組織單位如何因應其他各界來的批判以及怎麼處理、在意組織有無重視社會責任,他們還是很信任學者跟專家的知識與意見,但就組織來說他們傾向於認同組織裡員工的說法。
而就台灣的部分以1980後出生的女性為主,社交媒體使用最多的目的一樣是娛樂,再來才是表達與記錄生活,跟人的連結似乎並非那麼重要,他們也同樣關注社會責任議題以及組織服務,這個研究顯現某些情況下兩岸三地青少年行為在某些趨勢是一樣的,吳博士結尾時提到,期望跟價值會促進動機發展以及影響行為,年輕人都知道這些使用與分享可能具有某些風險與價值,但現今社會大家最重視的是社交價值,是由於我可以藉由這個社群媒體的使用,對於我想跟他者建立怎樣的關係,這關係才決定了這件事情的蓬勃發展。
本次座談會的第四場與談報告係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的湯允一主任,湯主任以「科學傳播與媒體素養」為題,以科學傳播與媒體素養之間的關聯性與重要性,探討科學知識藉由社群媒體流傳必須要處理的議題為何。他在與談一開始即提到,現在全球的資訊社會是Many to the World,任何一個微小的秘密一放上網路就是全世界流傳,而現在公民的核心能力之中科學素養跟媒體素養就佔有一席之地,而在網路上有的資訊,未必都是真的,湯主任提到沒有「假」新聞,只有有被安排過與沒被安排過的新聞,新聞背後指涉的資訊可以是不正確的,或是藉由媒體的安排導向他們想讓觀眾形成怎樣的印象,他舉之前惡名昭彰的女企業家伊莉莎白.福爾摩斯為例,宣稱極少量血可以檢測所多疾病,募資鉅款成功,然而誰都沒想到,還是把大家騙得團團轉,在當時這個女企業家所發布的資訊正是由各家正派菁英媒體爭相報導。
我們在社群媒體生活中的每個人必須要有意識,你社群媒體用的越頻繁,他們就是這樣在利用你賺錢,他舉當時舉世聞名的O.J辛普森案為例,不同雜誌對於同一張照片經過修飾與調色後給人的氛圍完全不同,塑造其是兇手的可能性大增,而現在社群媒體裡散步的各種訊息,那些不經查證隨手散步吃某些東西就可以治百病的人是甚麼心態?某些資訊流傳隱藏了部分正確資訊,但也夾帶了那些他安排要給你看的資訊。
科學傳播的定義為使用適當技術、媒介、活動和對話,以產生個人對於科學的反應,包括感知、享用、興趣、意見形成、了解。科學傳播的目地在於建立一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使其支持、欣賞科學與科技的研究以及感謝這些成就。科學素養表示擁有基本的語言學習和表達能力,能理解科學觀念,了解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能運用科學解釋身邊的事情,建立與評價有證據基礎的論證,並恰當地運用結論來引領自己的行為,湯主任提到具科學素養的公民具理性區辨資訊真偽的能力,並能為之所用。
湯主任提到目前教育部跟科技部有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這些計畫則是我國目前的科學傳播推動計畫;另一個科學傳播的推動者則是由中華科學傳播協會所執行,科學傳播的目的是具有科學素養的文化科學傳播跟,用媒介產生對科學之知識的反應,湯主任提出他們積極與媒體界跟科學家進行媒合,而我們談的媒體識讀與科學素養,就是在這麼多豐富的資訊裡面你怎麼做選擇跟判斷,讓同學們自己去設計媒體的內容,讓學生知道你看到的訊息是怎麼來的。
薛荷玉老師提問有些假新聞與消息,是短時間內無法查證的,比如說最近的吃鳳梨治療飛蚊症等等,那我們還有更好的辦法處裡這些事情嗎?例如讓機器參與等等,像是清華創業日有一個團隊是藉由區塊鍊打擊假新聞,湯主任的回答是,我認為我們現在新聞的產製過程沒有遵循原有的一定要求,而這個問題可能會需要其他領域例如說資工領域的專家們有個機會一起來互相交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