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吳泉源老師過世的消息,很是震驚,很難過與不捨。
泉源是清大動機系學士,同時對歷史與社會學很感興趣,碩士博士便轉供社會學。
他在台大社會所時期,便曾與朋友組讀書會、編寫1970年台灣大事記;也曾熱情參與當時前仆後繼的黨外雜誌編寫,練就犀利又接地氣的文筆。
泉源剛到清華服務時,通識的辦公室與研究室仍在人社院,我們研究室相近,經常在走廊相遇,聊上幾句。
他兼具工程背景與歷史人文情懷,持續進行科技人與技術者的口述歷史訪談,為建立台灣技術發展社會史而努力。
跟他聊天,總能聽到充滿趣味又發人深省的故事。
關於泉源對通識的支持與校史的貢獻,我可分享一兩件事。
當年推動通識核心課程,需要通過教務會議。 宗瑞與我參加了那次會議。
有些人因著其他事情對通識核心課程的改革發表強烈反對意見。
僵持中,泉源舉手說話了。
他說,新規劃的通識核心課程是 world-class的水準,具有前瞻性並回應清華學生與科系特質的需求,
他從校友及人社院老師立場極力支持。
他的發言如此有說服力,扭轉了風向,通識核心課程案終於在波濤中順利通過。
此時此刻,十多年前的會議場面突然浮現,歷歷在目。
泉源,謝謝你!
至於泉源對校史業務的參與及貢獻,故事軸線就得拉長了。
2005年4月的一次校務會報中,決議要拍一部校始記錄片,慶祝2006清華在台建校五十週年。
當時清華並沒有任何紀錄片製作相關專業人士,邀請菊貞(傑出導演、校友)來協助指導,
但種種因素,菊貞無法執導製作,後來委託了一家毫無淵源的廠商承製。
廠商或有技術,卻不了解清華,更不可能由廠商設定清華校史紀錄片觀點、決定敘事主軸。
承辦此業務的圖書館,只好邀集校內行政主管、資深教授、校友教師們,進行一場以”確定清華歷史定位並策勵未來”為目標的校史座談會。
座談會由泉源主持,他規劃了宏觀、氣勢開闊的討論架構,大家討論熱烈,邁開五十周年校史紀錄片製作的第一步。
紀錄片從發想、製作到發行,歷經兩年六個月。一群沒有經驗者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
泉源都定期參與會議提供建議;除了他因廠商不上道氣得大罵,拂袖而去的幾次缺席之外。
此後,泉源一直擔任校史委員。隨著清華即將邁向百歲大壽(2011),校史委員們大約在2009年左右,
決定出版兩本校史專書: 以清華故事為主的”話說清華”,及以圖片為主的”圖像清華”。
“話說清華”由泉源、陳信雄顧問、當時的莊慧玲館長與我,加上三位資深媒體的撰稿人千惠、秀賢、慧芳,及圖書館特藏組同仁,組成工作小組,選擇主題、安排章節、收集資料、審閱稿件,密集合作一年多,於清華百歲生日時隆重推出。
撰稿人們以親切流暢的文字,講述著經過嚴謹考證研究的,日常的,澎湃的,歡樂的,傷感的清華故事。 泉源說,這是”同心協力,齊解清華身世之謎”。
“話說清華”到現在都是認識清華極佳的入手書。
這幾年清華又有許多重大變革,賀陳校長說清華已邁入3.0時代。
泉源對於清華2.0的校史記錄貢獻至鉅,是我心目中清華校史的重要板塊。
清華在台65大壽又即將來到。
泉源,清華3.0初始階段該要記錄些甚麼呢?
請你在天上繼續為我們提供靈感喔。
謝小芩老師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藉由小芩老師的文章,通識中心也在此附上泉源老師於2016年5月「台灣產業創新的下一步」通識座談會參與與談的活動影像,讓我們一起懷念泉源老師。
時間
105.05.11(三) pm 7:00
地點
清華大學旺宏館國際會議廳
座談會簡介
日前中國紫光集團欲入股台灣積體電路產業重要廠商的事件,引發了社會上廣泛的議論,在此事件的後續效應下,日前亦有針對科技產業的發展設置類主權基金、或者特定科技廠商外資持股比例過高之議。在新舊政府即將交接,科技產業發展方向成為注目焦點之際,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希望透過此一引發熱議的議題舉辦大型通識講座,邀請學生同來深入地瞭解台灣的科技產業現況及政策。討論的議題規畫從台灣科技產業近來的事件出發,探討該產業對於台灣的經濟、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的影響;中資及外資對於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影響;並兼及台灣其它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人材的培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