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剛開始在大學教旅遊時,很多人都跑來預選我的課,因為甫高中畢業的孩子,沒有什麼旅遊經驗,以為我在課堂上會教他們台灣哪裡好玩?世界何處驚奇?結果,我竟嚴正地跟他們說,我教的是如何享受遊玩,而不是哪裡去玩!

  丹麥著名作家和詩人安徒生曾說過:To travel is to live(旅行即生活),許多人用腳步丈量世界,用心靈感悟生命,真的是十分唯美的旅遊樂章。美國人喜歡開著休旅車或露營車到野地生活,在東方人眼裡,會認為為何把廚房設備、睡眠寢具等原封不動地搬到戶外,真是莫名,到野外不是就要享受不方便的樂趣嗎?台灣人一窩蜂地追尋山林露營,交友軟體不時出現:我的20露達標!而且回顧其網誌,可能發現他所有露營的地點,沒有一處重覆,也有人會問,要把旅遊弄得如此浮誇嗎?或許,大家都知道,兩者的旅行方式都沒有對錯,只是要問,這是你要的旅行嗎?我們來嘗試分析上述兩者的意義。美國人把鍋碗瓢盆和床舖搬到戶外,是將旅遊當成生活的延伸,他們並不企圖要當野人,去承擔多餘風險,而是想在生活中轉換時空,達成他們利用假期得以身心回復的目的;至於台灣人喜歡旅遊地點的多樣變化,每一次的旅遊都當成是一次的征服,這和東方文明發展慢於西方,擔心資源擷取不及的歷史處境有關,故人們利用假期進行一次又一次挪移時空求取身心發展之需。上述兩案例和日本洛克計畫研究所的學理分類,十分吻合;意即,恰屬於其休閒旅遊為了身心「回復」與身心「發展」兩大功能。當然,更多人會說:旅遊本來就是很個人的,這點我十分同意!只是在旅遊文化的主導與資本市場的操弄下,你進行的到底是個人需要的旅遊呢?還是從眾的旅遊呢?

  的確,有人喜歡做一個典型的現代遊客,尤其在今日時間資源匱乏的快速運轉社會下,舉例來說,還記得2004年喜劇冒險題材之「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的電影嗎?影片背景設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情節是圍繞一位古怪的發明家試圖80天內環遊世界的故事,此電影恰好十分符合現今很多年輕人仍欲短時間環遊世界的夢想,甚至一些有經驗的旅人更是以曾造訪過的國家數目為傲,這樣重視效率(如縮短規劃、接駁、運輸等時間)、強調主流(如造訪發展核心、邊陲國家等)、崇尚法則模組化(如旅遊套裝行程之研發等)的旅行趨勢,是這數十年現代旅遊極力精進之所在;不容認地,它扮演了現代工業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角色,實因工作被視為生活中的主力,而休閒則被視為工作無聊之餘的補償,此即恩格斯(Engels)和馬克思(Marx)所提出之補償理論(compensatory theory)的實踐,故柏區(Burch)認為休閒旅遊就是一個人只要有機會避開他平時的例行工作,就會找件完全相反的事來做。當然,也有人想做與眾不同的後現代遊客(post-tourists),費佛(Feifer)曾提出其三項特徵,包括多樣化觀光需求、傳媒科技、無真實的旅遊體驗等,其中與現代觀光業最大的不同便是客製化旅遊(customized tour),有些遊客喜歡透過旅行社或自行規劃來安排旅行,重視差異,不以主流市場景點為圭臬;有些遊客利用傳媒科技,在家觀看,在家旅行,得利於第四權的投入,媒體的報導張力,採訪時的積極聯繫,促成與眾不同的管道,使得看見旅遊時,也可看見更深的世界,這些遊客亦有機會做一個專業的網路旅行者;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羅耶克(Rojek)對後觀光的見解,其中提及旅遊本身被視為人們生活的一個目的(或終點),是與工作脫勾的,這與有些人認為旅遊就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否有閒有錢,就是不能缺少的生命元素之態度,至為呼應。

  最後,想問的是,你經歷過哪些難忘的旅行呢?你有檢視過自己的旅行嗎?當旅遊經驗一多,有時是否也會忘記旅遊的片段,就像你遺忘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般。確實,研究旅遊的學者都知道,旅遊可分為期望階段、計畫階段、參加階段、回憶階段等,當你確定完成了一次旅遊後,其中回憶階段時間有可能最長,於是在茶餘飯後,跟三五好友,暢談旅遊經驗時,會赫然發現,你只會分享在澳洲遇到熱浪溫度飇破攝氏45度、或是夏天的墾丁遇颱風下大雨的情景等,久而久之,其他的旅遊是否也被漸漸冰凍?其至遺忘呢?於是,我最想說的是:「旅遊沒有好不好玩,只有深不深刻!」,下次若同樣遇到澳洲熱浪、墾丁颱風等情景,此時別埋怨,因為絕對值得慶祝。恭喜你~你獲得深刻的旅遊了!

  準備好了嗎?我們的年輕孩子!要做為一個樂享生活的旅行大國民了嗎?祝福你~

倪進誠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