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何要重視藝術人文?
這個世界大到可以供給所有人的需要,卻也小到無法滿足少數人的貪婪。
藝術人文作品,如果缺乏對未來的行動,少了批判、少了關注。充其量,也不過只是個媚俗精巧工匠的產出;當然,那是自己的選擇,無關對錯。
只是不配。
時時刻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進行式般的藝術人文事件,如同其他過往因為時光或者人為而消逝的文化資產,在國民缺乏對未來共同想像集體意識的漠視之下,大多僅僅是因應輿論的聊備一格或亡羊補牢,已經不再純粹。
而對問題洞悉事物「純粹」的能力,是藝術人文最重視的本質。
那麼…我們會何要重視藝術人文?
因為…「想像」。
想像,要把人,是的,要把人放進對未來的想像裡。而不是只有數字。

有幸在中年攻讀研究所後,受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葉忠達教授以及藝術與設計學系師長們的信任,於2014年2月開始留在母校通識教育中心幫忙兼任攝影鑑賞與應用、媒體與社會以及本校藝術與設計學系的藝術行銷學和文化創意產業與設計四項課程;長期擔任國家職業訓練中心職業訓練師的我,在兼任攝影鑑賞與應用課程之始,即以葉忠達教授的教誨以及個人觀察當時兼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以及母校選課修習課程大學生們本質後,綜合提出規劃、設計與實踐。

我們以攝影的「觀、境、像」本質開始…
影像,已經是這個世代熟練的工具;工具,可以成事,但是關鍵還是在品質、在內涵。
因為攝影器材、軟硬體的進步與便捷,現在幾乎人人自覺是攝影師,卻無攝影師必備的攝影內涵。
「工具性改變」的氣焰,在我們這種過度強調注重理工、標準、量化至上的實用主義文化思維裡,一向十分囂狂。
好像是解決問題唯一的真理。
但是…
作家用哪一枝筆,並不會定奪個人文采的深度、廣度、厚度。影像亦同,內涵為要。
紀實攝影要有「人文批判」攝影內涵;商業攝影要有「目標行銷」攝影內涵;而不是用什麼設備器材、軟體硬體。

再來,以攝影的品格銜接課程…
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心人;不以影像獵奇的「短視近利」心態巧取豪奪,而是認真思考自己拍攝之目的與後續的影響再進行攝影;要有社會責任及文化主體性,並擴大至解析他人之攝影作品。
任何概念的成形,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作者都必需投注一定⋯甚至相當大的資源。我們以紀實攝影、商業攝影,動態、靜態的分類,深入引介大師與能人的攝影初心,開始嘗試將藝術人文透過應用層面的文化創意思考,讓影像與詩意做適度的結合。

最後,用學生們期中與期末兩次作業、隨堂作業以及臉書公開社團「觀境像」上的不定期公開自由投稿,讓學生們以行動來練習、證明。時常以寫影像日記的方式梳理自己的思緒,有了…我現在想拍什麼?我這次在拍什麼?下一張要拍什麼?這樣的心情後,再按下快門。
否則,攝影不該是他們人生的負擔;鼓勵學生好好的用眼睛、用心靈看看隨機、隨緣出現的人生風景。
同樣的,會分析、拆解、研究自己的作品,才夠格鑑賞別人的作品。
從事思想或創意相關工作,有時最好的結果會在「下一次」或者以後的「某一次」,而非「這一次」。所以,在態度上必須養成「不為結果而服務」的韌性。

如何將攝影以鑑賞與應用的方式,融合在人生與工作的各個層面之中?
必須沉靜地思索攝影在各種學問、職涯、生活…任務之間,可能扮演的媒介角色。然後得靠行動完成個人心中所構思的原始創意;那樣地投注資源,才算真有意義!
就像我們理解每一位攝影師面臨「決定性的瞬間」,那時的堅定。
當然,在現實裡,我們的文化氛圍以及藝術人文教育,鼓勵人們在代工理性量化思維架構之下,自我設限所有事物的可能性;或者以各種方式標準化、規範人們的想像空間。因此,雖然生活在多元繽紛的文化裡,台灣人們卻往往習於尋找、排除「不確定因素」的標準答案。
有人這樣做,我就這麼做;有人去排隊,我們就先排到隊再說⋯不管那些結果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臉」。不認真思索並由下一代的教育確實著手,是無法翻轉這種「短視近利」帶給我們的宿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一張影像,可以改變世界;這是學習攝影的社會責任。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變量」轉「量變」、「變質」換「質變」地過程與階段,一定充滿理工、技術思維裡最反對的「不確定因素」;如同老子上述所說的;那就是說明,到最後,到了按壓攝影機快門的最後,還是取決於行動間「不確定因素」之間的「選擇」。
人的「選擇」。

夢,是唯一的現實。

生長在籠裡的鳥,認為飛翔是一種病。
為何我們總愛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為何?為了一個「標準答案」虛度光陰?
為何?為了一個「標準答案」相互猜忌?
為何?為了一個「標準答案」耗損資源?

謝謝2013幫葉教授助講開始、一直到正式兼任2014、2015、2016、2017攝影鑑賞與應用課程所有的選修同學們,以上是我們師生一起在課堂上學習到的事。

透過這張照片,還有其他的點點滴滴…

 

 

林駿嵐講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