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的大學教學生涯中,前大半的時間我一直以為:大學生已經成年,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應該可以自理,所以在大學殿堂裡老師只要負責專業知識的講授。也因此在那一段時日裡,我上課準時到教室,下課也幾乎準時離開教室,不過問學生私領域的事物。一直到2006年前後無意間看到一段話:
……在所有年齡層裡面,大學生是最好引導的,他最需要理性跟生命方向的引導,然而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就會搞不清楚該怎麼做。…身為一個大學教授,應該有責任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應該考量我能給學生的極限是什麼?我到底想要培養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做為引導別人的人,必須有一個崇高的目標、有正確的方向,如果能夠再多一點的瞭解,就能學習到更深刻地引導別人。…學生能走到什麼程度,就看老師自己有什麼程度!
看完當下覺得震驚,有被打一巴掌的感覺。我在一所培育小學師資的大學當老師,卻忘了自己有引導學生生命方向的責任。也忘了自己當初才剛脫離中學考試為主的生涯,進入大學就讀時才開始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
2010年起我在通識中心開設「生命與環境關懷」課程。課程依序從「我」,「人我」,「人與環境」的觀點討論生命教育相關議題。除了「人際關係」、「凡事必有其因」、「為自己生命負責」、「健康飲食」、「減塑救地球」、「環境倫理」等單元外,還安排「認識食品添加物與健康飲食」專題演講,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健康的飲食方式與環境倫理的關係。期中作業有對父母、師長、和同儕的念恩。期末作業則是對上面三者做一件事以表達感謝;以及繳交一本從學期初開始紀錄的「幸福存摺」。
專題演講中學生用化學添加物製成橘子汽水
在「認識食品添加物與健康飲食」專題演講中,學生震驚地了解到原來我們每天吃的喝的東西裡面充滿人工添加物,也因此學習到如何選擇健康的飲食。
在期末的報恩行動中,多數學生以寫卡片或陪父母聊天的方式表達謝意。較特殊的方式則有:陪媽媽上一整天班、洗馬桶、煮一頓飯、講故事給病中的祖母聽…等等。對多數大學生而言,這些都是許久未做,甚至從未做過的事。完成這個作業後,多數學生們能更加體會到父母、師長、同儕對自己的重要,進而更加珍惜和改善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曾經有一位同學說:
在聖誕節前夕,爸爸提議到餐廳去吃飯,趁此機會我決定寫一張卡片給他們,告訴他們我有多感謝他們,雖然從一開始擬定了好幾個卡片內容,但是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很害羞的人,所以我的卡片內容一直到出發到餐廳的前一刻才決定寫好。…給了卡片之後,我要他們當場拆開,雖然對我而言有一點害羞,不過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看完卡片後,我的父母雖然沒有說什麼話,但是我知道他們其實很感動(因為我媽回家後悄悄地把卡片放進她放存摺的小櫃子鎖好)。…我覺得做這件事對我而言不需要花費很大量的時間,而且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我們都只是想一想而已卻不去行動,很感謝老師給我這次的推力讓我去做這件事。而且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卡片,父母卻將它視為是他們最寶貴的東西。(同學W)
對於整學期課程,學生們能認識「減塑」的重要進而實踐,能透過一學期的「幸福存摺」紀錄善行而體會到助人的快樂,也能注意來源的安全而慎選食物。1052學期一位學生的心得:
上了這堂課,讓我最有變化的就是以前外帶食物飲料或買其他東西時,我都會要購買塑料袋、用免洗筷、便當盒等,但現在我都會自己自備餐具和帶環保袋出門,減少使用塑膠袋了。
還有就是也許是因為幸福存摺的關係,我開始會慢慢留意身邊的事情,會看看別人是否需要幫忙或觀察別人是如何幫忙別人的,也開始知道原來幫助了人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到開心的事。
在課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養雞的影片,讓我看了覺得我以後應該減少吃肉了,長肉劑對身體很不好,雖然不能確保每隻雞都會注入長肉劑,但還是少吃為妙。(同學S)
這門課幾年授課下來,深深覺得我自己是最大的獲益者。一方面我必須提醒自己要能先實踐在課堂上所說的,關懷自己、關懷別人、和關懷大地。另方面則是在年輕學生身上看到希望,因為只要適當的引導,我們的學生可以認識生命的意義、珍惜與他人的關係、與學習關懷環境。
葉忠達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