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學的通識課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哲學類的課程,但是開設了這些哲學類課程之後通識教育就能有那麼一些哲學的味道嗎?
還記得當我還是個中學生時,每天早上教室前兩側的小黑板都會寫上數學公式、英文單字、片語,以及論語、孟子中的一段話。選讀這些中國文化教材是為了品格教育?不!十幾歲的我只知道這個是考試的內容,今天放學前要考默寫。這樣的問題竟然從當時延續到現在仍舊困擾著我,只不過看待問題的角度有了變化。仍舊有很多的同學聽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道家、儒家的理論,心裡仍只是關心著:「這個會考嗎?」這很容易被驗證,只要在台上講出「以下內容期末考必考!」就像芝麻開門的咒語,正在聽講的會拿出紙筆,打瞌睡的馬上精神抖擻,連正在睡覺的都可能會被好心的同學搖醒。
如果你認為哲學是玄之又玄、艱澀難懂的道理,亞里斯多德卻告訴我們:「哲學來自於對現象的驚奇」。如果你認為追尋人生意義是偉人、聖賢的專利,孔子卻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什麼兒童是最好的哲學家?因為他們總是在發問。為什麼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我會流汗?電視裡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
還有一個為什麼,那就是這樣的好奇心為什麼消失了?如果我們對孩子們說:「等你以後就會知道。」問題是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又如果我們的回應或態度是:「這些問題考試不會考!」那麼教室裡芝麻開門的咒語當然無庸置疑的有著神奇的魔法。
在哲學的專業研究領域中存在著「哲學」與「哲學史」的訓練,哲學系所的學生固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哲學史知識,但是通識課程似乎更應該著重於哲學的思考。當我們嘗試著設計讓同學能帶出教室,走入社會的課程內容時,或許也不妨試著讓生活中的問題走進教室。
從這些問題出發,讓同學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又是怎麼解釋這些問題的。當然,這樣的哲學課必須要有許多的問題才能順利進行,若沒有問題就表示缺乏了好奇心,問題是沒有好奇心的哲學課,我想連亞里斯多德也無法當老師了!所以哲學的通識或許可以在這樣的標語下開展:「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沒問題的蠢蛋!」
洪巳軒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