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通論的課程設計,宛如進行一場拼圖遊戲,每週的課程大綱就是一個線索,透過線索每一塊拼圖的獲得,似乎就更貼近客家,儘管仍不是客家的全風貌。客家通論的拼圖之旅,帶領著大家領略客家的文化精髓,你們體悟領會多少,與自身付出多少的關心與努力。確信的是通過客家通論的課程,對客家文化能有初步的認識。親手實做比聽講更能契入領略體會,這條教學主軸貫穿整個課程。
第一個主題是客從何來的議題。客家人有著東方吉普賽人的稱號,為什麼客家人以「客家」為名,客家人的語言「客家話」有何特色,如何判定誰是客家人?客家人會不會變成閩南人?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是客家人嗎?客家人認同是的語言還是文化?這一大主題,在課堂上提供客家民系的介紹,及客家話的次方言有四海大平安的分腔,這是我們提供的線索。大家要配合完成指定的家庭作業,在採訪訪問家中長者、父母親,畫出家族三代的族譜圖,還要寫出家族的生存奮鬥故事。
綜合梳理族譜作業,有的家中伯叔姓氏不同,有人從母姓有的從父姓,這不是今日女男平等,子女可約定從父姓或母姓,而是昔日入贅婚的遺緒。有的發現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大陸客家原鄉,但全家沒有一個人會說客家話,我們則介紹福佬客的存在,及說明客委會對客家人的定義。有的提及祖先從新竹、苗栗搬到南投、花蓮甚至台南,這是二次移民的真實案例。我們藉此說明二次葬及島內移民的觀念。有的觸及語言發音造成的生活趣聞,我們則再細說客家話的特色及聲韻特點。
第二個主題是客家飲食的議題。依飲食是理解一文化快速有效的方法的理念。我們安排客家經典菜式,如廣為人知的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的圖片說明,及請大家分享食用經驗談。另,搭配擂茶的實際動手操作,從擂茶工具的擂棍(芭樂木、油茶木)、擂缽(具有放射狀溝槽)、茶葉、芝麻、南瓜子、花生等依序擂碎至細緻,再沖入滾熱開水即是擂茶,擂完茶就可馬上到勞動的成果,體驗飲茶文化的另一種風情。在擂茶中體察昔日客家生活的艱辛,必得節用物資作最大化利用的精髓,還體會團結合作互相協助的精神。實際操作擂茶再享用,就完全體會擂茶具有飽食的特性,上過擂茶課的同學,更能愛物惜物節惜愛資源。
第三個主題是找回自我。從山歌的吟誦傳唱,體會客家人昔日在丘陵茶山間,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從口出」的詞,以歌聲慰藉彼此的精神解放,山歌唱出客家人滿腹委曲不滿的心聲。現今新銳音樂家從舊山歌汲取滋養,創作出帶有客家元素的流行歌曲,在課堂上聆聽新客家音樂,詞中帶有自信與憧憬,對今日生活無限的嚮往。歌手劉榮昌、劉格帆現場演唱加贈簽名單曲,激起對客家音樂的新驚奇,而他們分享的生涯轉折故事,找到自己生命之重,作自己的主人。感動之餘讓大家不禁省思,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帶著作客般心情來上課的同學,在「做中學」的理念下,最終他們都「發現」了客家,成了能介紹客家的新尖兵,是未來觀光軟實力的生力軍,他們可以是代言客家的新主人。
謝職全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