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文源教授對藝術實作課程的支持,每學期都能讓學生順利執行運作策展過程,同時學習認識支持藝術展覽的各個面向與自身所需建立的基本內涵。同學們必須在期初把握短暫的上課時間,訂定出未來方向循序漸進具體實現策展的必經過程,本課試著讓學生在最親近的教育館一樓空間中建構藝術展覽,將藝術資訊推廣到校園各個角落,讓人思考藝術介入空間的真諦。此位藝術家楊奇融是由同學們自行發掘,提議討論出來的人選,整個策展過程能與藝術家有深刻的互動。學生們初次接觸藝術行政的策展實戰工作,也是藝術家首次藝術個展,彼此初試啼聲,讓美感駐足空間之中,運用極少的經費克服萬難,真實體會策展人不是美麗的光環,而是腳踏實地,烙印出藝術的軌跡。

  楊奇融2017年在清華大學教育館一樓展廳的個人首展發表近年來持續對大環境中存在狀態的探尋、感應與藝術實踐,其足跡遍佈基隆、台北、台中、台南、澎湖。展覽的主軸系列是: <<小偷日記>> 與<<狗仔日記>> 標示出藝術家所思索的主要元素廢墟、人物與自然時空。實踐過程中場域結構、空間屬性、時空對應關係都轉化為攝影創作的重要能量與元素。同時也明證此展是楊奇融追尋藝術永恆境界的階段性告白,創作影像能抽離當下觀眾思緒,回歸你我內在自我的感受,悠遊其大環境時空的攝影主體之內,感受場域本質及時空背景的能量,引導孕育自然初始的能源與力量,楊奇融在攝影創作開啟能量源頭,讓觀眾能身歷其境地感應到自然或人文環境的召喚與吸引。

  楊奇融追求藝術創作的執著遠超乎世人想像,同一個廢墟地點可冒險地一而再,再而三探索與感應,因而奇蹟式地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景象,如澎湖傳說中二戰時日軍用以誘使美軍投彈轟炸而製作的石坦克,或是巧遇都市中不為人知的廢棄地下坑道進而潛入荒涼已久的舊日時空場域,透過他敏銳感悟力詮釋當下空間,他幽默謙虛地聲稱這些都是向時空偷來的創作,歲月神偷引領觀者思索瞬間抓拍下時空精神與意義,不落俗套的構圖與新穎思維令人有全新感受。藝術家楊奇融也以自身經歷賦予同學們思索未來人生方向的大哉問,鼓勵同學應立即探索自己的志趣與往後生涯職業的抉擇,讓同學們受益無窮。

 

賴小秋 講師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