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以全球城市的競爭方式,進行城市網絡的經濟實力角鬥。城市在全球化與資本化的影響之下,如何在大量複製的空間結構中保有獨特的文化性格,而個體又如何在時空變遷與同質化的人造空間中保有自我,成為當前的時代課題。透過旅行,觀看世界,旅讀未來,藉由文學文本啟發個體,在城市生活的光速時空裏尋找個人定位,思考個體的生存意義與價值,從而反思我們所身處的此時此刻與城市問題,是這堂課的目標。課程中旅讀四座城市:巴黎、上海、香港、台北,並分別從殊異的觀測脈絡,思索這四座城市的多元面向。

漫遊巴黎

  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班雅明將他的思想光譜投注於巴黎與波特萊爾,班雅明分析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發展出漫遊者的概念,以巴黎為例,研究十九世紀的都市物質文明。在法國第二帝國時期,奧斯曼對於巴黎進行創造性的破壞,使巴黎成為一處現代性的空間,巴黎是現代之都的肇端,因此這門課以巴黎為起點,思考城市與旅遊的議題,所探討的文學文本是鍾文音的旅行散文〈安貧者可能實踐的美好生活〉。藉由此一文本,分析女性漫遊者的目光,城市裏的貧富差距,對照波特萊爾〈窮苦人的眼睛〉,尋找另一種觀看巴黎的方法。

摩登上海

  九○年代大陸的文學與電影掀起上海懷舊熱,許多評論者紛紛探討此一現象,並認為「上海懷舊」的興起與上海浦東的發展有關。[1]懷舊是一種集體的社會文化與心理現象,也是一種選擇和認同,三〇年代的上海被譽為「東方的巴黎」,對舊上海的回憶其實包含了對新上海的想像,兩千年學者李歐梵的著作《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便以「摩登」視域重構三〇年代上海的文化地圖,為此一懷舊風進行深刻的詮釋。針對這個主題,本課程探討的文本是張藝謀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以及李曉的原著中篇小說〈門規〉,編劇畢飛宇改寫的長篇作品《上海往事》,並回顧八○年代到九○年代之間,香港與中國導演拍攝的關於老上海的懷舊電影,探析上海所象徵的城市符碼。

香港傳奇

   香港與台灣在地緣與政治上的境況相似,都處於中國相對邊緣的位置,都面臨身分認同的問題。由於香港已於一九九七回歸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香港的形勢轉變,以及香港與中國的互動,都成為台灣加強關注的焦點。香港與上海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兩者的前身皆為靠海的漁村,都曾遭受西方勢力文化入侵,也因為殖民勢力的介入,使這兩座城市都曾籠罩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氛圍中,而呈現出時尚、摩登、歌舞昇平的城市樣貌。[2]六〇年代之後取代上海地位的香港,在九〇年代上海崛起之後,遭遇嚴峻的挑戰。本課程選取李碧華的小說文本〈月媚閣的餃子〉,對照陳果的電影文本《餃子》,思考香港與中國的曖昧糾結。

 台北異想

   台北,是四座城市裡距離我們最近的空間,在可見的表象之下,有什麼不可見的城市哲學隱藏其中?張系國創作於1985年的〈夜曲〉,敘述一個能轉換時間的計程車司機,在城市裡漫遊,尋找能交換時間的人;袁哲生創作於2000年的〈秀才的手錶〉裡的秀才是鄉村的邊緣者,終其一生試圖掌握時間節奏,最後卻未能如願,並且孤獨死去。透過這兩部作品,可以窺見台灣城市文學的作者在不同時間縱軸裡所思量的城市議題,這兩部創作於不同時代,卻同樣帶有幻異想像色彩的小說文本,探究著城市裡的時間奧秘,讓我們從迥然不同的角度思索著人與城市、人與時間、人的自我存在,以及城鄉差距的問題。

  課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名為「愛戀明信片」的活動,讓同學們各自帶一張明信片,風景是曾去過的城市,可以買現成的明信片,也可以自己手作,明信片上的城市是同學記憶中最深刻的風景,並在明信片上寫下自己對這座城市的回憶。之後讓同學們相互交換,並寫下看到對方這段文字後的想法。藉由小說文本與課程活動,讓學生完成一次次深度的城市探索,這些旅程,讓我們重新思考城市錯綜複雜的面相,並反思我們為何踏上旅程?是為了遠離煩悶的日常生活?是為了看見不同的世界?還是為了找到另一個自己?無論謎底為何,我們都將因為所見所聞,以及文本中的生命理解而重新衡量自己靈魂的重量。

[1]朱晶、曠新年:〈九十年代的「上海懷舊」〉,《讀書》第4期(2010 年),頁142-147。九○年代開始,大陸啟動上海浦東的建設,以上海為領頭羊,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經濟進程。「與國際接軌」的意識形態轉型,使中國在九十年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開了通往三十年代的時光長廊。

[2]《李碧華電影小說之空間研究》五南出版社(2016年6月),頁1-95。

 

蔣興立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