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家人開刀住院期間,傳來秀場天王豬哥亮因為腸癌病逝消息,引發民眾罹癌的焦慮,也意外引起正統醫療與另類療法的論戰。崇尚自然療法的知名醫許達夫師指控西醫手術及化療加速其死亡,立即引發醫界不滿,衛福部也決定在30天內送懲戒,以正視聽,呼籲民眾不要輕信偏方。雖然另類療法不見得可取,正規療法就比較好嗎?
回想四年前三月,家人發現直腸腺瘤,旋即安排住進台北某大學附設醫院抽血、照超音波、CT、MRI,一天檢查一項,四天之後才開刀,取出腫瘤,當時醫師認為家人年事已高,因此未再進行化療電療,只做例行性追蹤,但要求家人除了原來的大腸直腸科之外,還要另赴心臟科看診,同時定期服用預防高血壓藥。老人家之前並無高血壓病史,對於之後要長期服藥頗感疑慮,因此問醫生說如果血壓正常是否可以免看診服藥?沒想到被醫生斥責,宣稱血壓正常是由於服藥的結果,冒然停藥血壓又會飆高,老人家半信半疑,但不敢反駁醫生的意見,回來之後忐忑不安,不知是否要遵醫囑?於是,我買了一個血壓計,要她不服藥但定時測量血壓,如果一切正常,當然就不必再看診服藥,後來果然發現一切正常,也就不再看診服藥。
一直到今年四月,照大腸鏡時再發現一顆二公分腫瘤,我們都很震驚,因為每半年定期追蹤卻未發現。因此又開始了為期數週的抽血、超音波、CT、MRI等一連串費時的檢查,這次醫生決定同時做化療、電療,待腫瘤縮小之後再開刀。回來之後,老人家更加不安,在她的晨間運動團體中已經看過不少經歷化療、電療的悲慘個案,於是想要轉而尋求另類療法,但是我們一再勸止,還是希望她接受正規療法。正規療法雖然有問題,那些未經科學驗證的療法可能只不過是病人失去希望的安慰劑,沒有療效、延誤病情之外,甚至還會傷身。
醫生確認整個療程28回,每週電療五日,同時需合併化療,每天服用Xeloda三回,醫生說先開28天份的化療藥物,十天之後再回診。我問醫生Xeloda有何副作用?醫生告知此藥很溫和,並無副作用,我們當然不相信,於是追問化療的藥不是因人而異,萬一不合是否還要換藥?一次開28天是否太多?醫生回應說:「那就先開10天,可以幫健保省藥。」同時對於我們問東問西有點不耐,板起權威說要我們給他機會,不然如何治病?
雖然有太多問題未獲解答,我們還是下樓去放射科標記,準備隔天開始進行電療,果然聽到放射科護理人員提到有關電療的副作用,很難想像老人家如果「雙療齊下」到底挺得了多久?我開始懷疑四年前的腫瘤比現在更大,當時醫生主張年事過高,手術之後不再做化療電療,為什麼這次會改變療法?需要化療與電療雙管齊下?
回程時問她是不是不想做化療、電療?老人家表示已經活到87歲,夠本了。她對於醫院之前的檢查為何沒有發現腫瘤一直耿耿於懷,同時也不相信化療的藥沒有副作用?這可能是關乎她人生最後一程的大事,於是我們決定調出所有病歷,轉到另外一家大學附設醫院找醫生另行看診。
新的醫生看了相關資料,說明先化療、電療是標準治療程序,但是考量病人年事已高,又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並不建議先化療、電療之後再開刀,反而要我們先開刀,因為如果不開刀,腸子很快會塞住,病人也會很痛苦,開刀之後再做五天電療、化療,如果覺得化療很辛苦,做不下去也可以不要做。這樣做當然有風險,但是每一種治療方法都有風險,要看病人如何選擇。
對於老人家而言醫療方式是一種生命選擇,用盡所有醫療方法積極與癌症對抗並不是她最想要的,反而希望採取溫和的治療,身體不必再受太多苦;豬哥亮選擇不開刀,用另類療法過完他覺得有生命尊嚴的餘生,也是一種選擇。不論是中醫或西醫,每一種癌症療法都有不同程度的風險,需要考量病人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生存意願,甚至生命價值而定,因此,沒有任何人可以代為決定什麼樣是最好的選擇,即使醫生也無法用專業為病人決定什麼是最好的醫療方法。簽署知情同意書最重要的精神即在於告知不同治療方及風險,讓病人與家屬來做選擇。
一位醫生是在治病或者醫人,端視他的出發點是為醫院謀取最大的利益,還是為病人提供不同選擇可能的風險與建議。很可惜我們的醫學教育似乎少了最重要的這一環,導致病人受到許多無謂的折磨,家人也多花許多錢、心力、人力來照護,也因此,臺灣社會雖然有健保制度,但大多數病人受到的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醫療照顧,反而是接受了為醫院帶來健保給付下最大收入為原則的醫療方式,久而久之也養成民眾「多看三家」的就醫習慣,醫病關係的不信任帶來更多重覆醫療的浪費。如果要病人少折磨、家人少痛苦、國家節省健保支出,光建立先進科技的醫學中心是不夠,必須強化與重視醫學倫理教育,倫理不是制度與法律製造出來的規訓,也不是醫護人員接受形式化的IRB課程,不過是回歸醫者的初衷,恢復人皆與生具來的感同身受能力而已。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