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諾曾批評,「學術專業化固然可看作是學術的精緻化與進步,但由專業化而產生的學術文化的分裂,則使人們成為越來越專狹的專家,除了對自己劃定的小圈圈的知識有深入理解外,對小圈圈以外的知識學問則了無所知,也無興趣,從而人們無法再擁有一共同的整體文化觀。」 1至今「二個文化」(以人文學做為博雅教育,以專門化視作是科學與技術的代表)間的藩籬依舊存在。通識教育既肩負起傳播各學科經典觀念,也應該自覺的把這些意識提升於更上層的意識,成為社會多元價值觀的一環。經典既代表了某一文化過去的基本知識格局與文化態度,亦是當前文化創造的基礎。因此,通識教育之經典傳授,除了個人生命的關懷,也兼具「士」之自覺形塑工作,肩負社會責任。除卻哲理性的講述,在課程的進行中,這門課究竟能提供什麼樣的思維撞擊?是我持續關注的焦點。

一、 莊子思維與文化創意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課程內,我選定了「技藝與道」單元議題作為教學反思作業。起因在於有回用餐時,看到電視台上播放著鄉鎮的老工匠,儘管面對技藝的失傳,仍細心的打磨手邊的工具,將一塊塊冰冷剛硬的鋼鐵,轉化為絕美的工藝技術。少數傳承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也開始將實用性的器具,轉化為復古風格的文創巧思。隨著現代性的發展,個人風格也不斷被強調,各式各樣的「手作」產品一時之間蔚為風潮,而此恰好可以對應於莊子之技藝觀。莊子是首位對文字知識展現懷疑精神的思想家,許多篇章都可見他對書本知識的嘲諷(如輪扁所言「古人之糟粕」),或是懷疑「知識」的形式是否只限於以書本、文字形式來傳達。比如著名的「庖丁解牛」,解牛當然預設了對牛體的認知,但少有人可以描述技藝施展過程中的細微說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更難得的是,面對相同的工作(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不僅不減工作熱誠,更能讓每次工作都愉快地成為養護自身的養生之道(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是傳統儒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所無法領略的。〈達生〉篇中,有更多的技藝展現模式,無論是凝心靜志的承蜩老人、鬼斧神工的鐻架、或是「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的游水之道,每項技術都引領出不同的知識結構,也都展現了不同的生命情境,因此,莊子對技藝的強調,除了可視為是對儒家文本知識的駁斥,也可以看到莊子試圖提出不同知識體系的企圖。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只能會意,難以言傳」的技藝達人。

  著名的文化界前輩韓良露曾經說過: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金字塔的消費有其必要,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如果願意用較高的錢去購買更精美、更考究、更重視細節的製成品,往往可以帶動整體工業及技術的發展,擁有製造精細金銀加工的工匠,才培養得出做好鐘錶與好汽車的勞工。2
台灣一向崇尚俗擱大碗,但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的背後常常意味著偷工減料或省工換料,不僅技術文明無法提升,更可能帶來災難,社會浮華之風只是炫耀型(重面子)的消費,是物質文明脆弱的沙灘城堡。3

  經濟部工業局周能傳副局長亦指出:

  風格、美感已是全面性的消費意識,經濟活動如何生產風格、美感的獨特產品、服務,須植根於生產意識中,自我堅持的生活主張,為顧客創造美感生活的價值,也帶來產業持續創新的價值。4

  當中「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正是「文化創意」的價值核心。因此,我擬定了幾大類型,讓學生重新思考技藝的意涵。包括:

1. 飲食中的技藝:職人文化(壽司、拉麵、手作蕎麥麵等)、「料理」的形成與技巧、餐廳料理流派、烘焙藝術
2. 建築、裝潢中的技藝
3. 運動與技藝
4. 繪畫、攝影、雕刻與技藝
5. 歌唱舞蹈表演、影像拍攝與技藝
6. 工匠藝術
7. 其他日常中的技藝展現(手帳繪製等)

二、 技藝與內在的觀照

  在上學期中,我讓同學自主選擇一主題,寫下屬於自己的技藝觀,結果收到了各式各樣的範疇。有同學從久石讓的音樂中,體會到平靜又療癒的感受。有的同學從飲食料理中,體悟到最好的調味,其實是引出食材本身的豐富口感。而如何協調光圈、快門,以達到最佳的「自然」之道,也是在攝影過程中自我與自然相互尊重的過程。更有同學自陳自己在繪畫的過程中,會出現「雙眼失焦」、口水流到畫紙上的情形,並稱之為達到了「畫我合一」的境界。打球的過程中,「球低時身體要跟著低,球高時身體要跟著高。球比較短的時候,腳步要向前、身體的重心要跟著往前移動……」;更不用說還有同學以太極拳、歌唱比賽、甚且是在搖手搖杯時,領悟到的技術、身體、心靈三方位相輔相成的美妙境界。

  而在這個學期,我採用分組報告的形式,讓同學從表列範疇中,抽籤選擇報告的主題。於是就可以看到,有小組在報告游泳主題時,透過入水方式,以及蝶式、蛙式等不同的身體體現分析如何節省體力、行進迅速又姿態優美。還有小組找到臺灣漆畫畫家,如何運用噴漆色彩飽滿、形象立體的特色,再利用手邊唾手可得的鐵板、報紙等,摩擦、切割出想要的圖案,完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藝術畫作。

三、 無用之用的人生智慧

  相較於避世的老子,莊子其實並不鼓勵隱居,也批評過養生導引之人,他更在意的,是人如何能活得更「自然」一點,更輕鬆一點,如何能讓身心不受世俗狹窄的有用無用觀點限制,人又如何尊重其他生物,從中與萬物和諧共存。唯有取得與自然相一致的立場,人類才能活得更為愜意。黛安‧艾克曼在《人類世界》中曾提及:

  我們呢?我們還自然嗎?我們變成了超級英雄,怎麼可能還自然?我們的祖先根據他們感官的限制來適應大自然。然而經歷了漫長的時日,藉著聰明的發明——語言、寫作、書本、工具、望遠鏡、電話、眼鏡、汽車、飛機、火箭太空船,我們已經改變了我們參與世界的方式,以及對自己的看法。5

  當「自然」都不再「自然」的時候,人類將在何處尋找安慰呢?期許學生能從這門課程中,平衡自我的社會責任,與心靈的安頓。

徐其寧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 金耀基,〈從「二個文化」談到通識教育〉,《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1月),頁52。
2 韓良露,〈價值消費的銀座〉,收入須藤靖貴著,山田淑敏譯,《銀座專業職人:世界第一》(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頁13-14。
3 韓良露,〈價值消費的銀座〉,收入須藤靖貴著,山田淑敏譯,《銀座專業職人:世界第一》,頁14。
4 周能傳,〈用心的生活主張,創新的產業價值〉,收入須藤靖貴著,山田淑敏譯,《銀座專業職人:世界第一》,頁16。
5 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感官的(非)自然未來〉,《人類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頁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