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大陸舉辦「一帶一路」論壇,邀請一百三十個國家的代表與會,因而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國內電子媒體則聚焦於知名藝人的逝世及回顧其生平。此種失衡現象,引起許多正反意見的討論,再度引發台灣社會是否缺乏適當國際觀的質疑。借用劉必榮教授的說法,國際觀決定每個人世界有多大。我們也都聽過夜郎自大的故事,無須再爭辯國際觀的重要性。但我們或可藉此來思考一下,如何藉由通識教育來強化國際觀?
首先,應先釐清什麼是國際觀?所謂的國際觀並不是指有出國經驗或精通外語,而是指對國際事務的識讀能力。個人認為,這種識讀能力其實包含三個面向:知識建構、事件分析及自我定位。
第一個面向,其實也是最基本的,便是國際知識的建構。所謂術業有專攻,任何領域都有需要學習的基本和專業知識。但是國際情勢變遷迅速,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要分辯「巴勒斯坦」跟「巴基斯坦」還不太困難,但能清楚說明「摩洛哥」與「摩納哥」、「多米尼克」與「多明尼加」的人可能就不太多。當今已沒有誇口可以掌握所有天下事的神人。在當今數位資訊時代,其實也不需要鉅細靡遺去背誦所有細節。因此在國際知識建構方面,重點在於掌握國際熱門時事、國際趨勢、重要的歷史事件及本國對外關係等,也就是所謂的國際脈絡跟脈動。例如,什麼是「一帶一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主要內容為何? 「WHA」跟「WHO」的差異等?現在網路媒體有許多國際議題的「懶人包」,有心上網查一下就可以迅速掌握基本的要點。但如果要有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還是要透過有系統的學習。本校通識課程中已有不少的國際研究課程,目前也陸續邀請中東、中亞等領域的學者來開課,讓國際區域研究課程更趨加完整。
第二類的能力是指分析能力。例如,光知道「一帶一路」是指中國擬推動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並不意味就具備完整的國際事務識讀能力,還必須要進一步思索中國為何要推動此計畫、主要國家對它如何回應、一帶一路對國際社會的可能影響等。換言之,除了知道事件外,還要能夠分析它的成因、發展及影響等。有時候難免要涉及預測事件的未來發展,就需要更專業的理論訓練。以國際關係研究而言,包括「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等不同派別觀點,都可以協助判斷事件的發展趨勢。
第三部分則是自我定位的能力。外交與內政是有相關性的,瞭解及分析國際事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與本國的發展相連結,進而採取趨吉避凶的因應之道。國際主流媒體大多是西方觀點,缺乏台灣的視野。所以我們在分析國際事務時,應嘗試帶入台灣的角度。舉例而言,在分析朝鮮半島核子危機時,也要同時思考台灣在此議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對台灣的可能影響等。
因此,通識教育中的課程設計上,或可嘗試涵蓋這三種面向。基本上,可以透過授課、專題演講、座談等方式來協助學生建構理解國際關係的知識體系,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但如何引導學生以實作的方式,對國際事務進行分析,並反思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的地位及角色,以強化學生第二面向(分析)及第三面向(自我定位)能力則是比較容易受到忽略。
在教學設計上,據筆者的個人教學經驗,模擬國際會議是不錯的實作方式。可以將學生分組成不同國家,然後針對設定的國際議題於議場上進行辯論及議場外進行折衝連橫。學生在剛開始進行演練時,可能還不熟悉如何論述自己代表國家的立場,可以用設定談判任務的方式讓他們有方向可依循。但此任務只有當事國自己知道,就如同現實世界中會議代表接受來自本國政府的訓令。透過這類的模擬會議,也可以觀察學生如何應用課程學習到的相關知識。
另外,鼓勵學生撰寫國際時事評析短文,並投稿至大眾媒體,也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作業通常只有學生本人及老師有機會閱讀,最後的歸宿往往就是存在電腦的D槽中。為鼓勵優良的通識作業及累積通識教育成果,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已經設立「優良通識作品獎」藉以鼓勵及推廣優良的作品。筆者在本學期的期中作業,則要求學生將評論文章投稿。既然要將作業公諸於世,學生難免會面臨更多的壓力,所以也需要以更認真的態度來面對此項作業。另外,也希望藉此機會,匯集清華人的國際事務觀點,以所學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讓學習成果走出教室外。此學期開始實施後,初步獲得不錯的成效,有多位學生的作品獲得媒體採用。 未來也可以連結寫作或數位課程,強化學生的書寫及呈現方式。
將國際研究課程與自主學習結合則是下一階段擬推動的目標。希望鼓勵修畢相關國際研究課程的學生,應用上課所學,申請以海外為實踐場域的自主學習計畫,規劃寒暑假短期海外自助參訪。申請者需撰寫計畫書,經審核後擇優錄取補助。計畫完成後則需舉辦成果分享會,以擴大成效。此海外實作計畫可以新南向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為優先,藉以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及強化國際移動力。畢竟,世界才是國際研究的實作教室。
方天賜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目前已獲媒體刊登的學生作品包括:
許家銘,「我們從聯航事件看到的真相」,蘋果即時,2017年04月22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22/1103630/>;
高丙憲:「川普總統會如何解決朝鮮導彈試射以及核武問題」,風傳媒,2017年04月25日,
<http://www.storm.mg/article/253342>;
葉育維,「從民粹政治看法國大選」,獨立評論@天下,2017年04月25日,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597>;
林慧綺,「」詭譎多變的朝鮮半島」,上報,2017年04月28日,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6097>;
陳晶瑩,「雅加達選民無聲的決定」,風傳媒,2017年04月30日,
<http://www.storm.mg/article/256629>;
高祺原,「被宗教與族群操弄的選舉:印尼雅加達省省長鍾萬學」,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2017年5月8日,
<https://www.insight-post.tw/politics/20170508/1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