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華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課程以來,常在課堂上和同學討論一個問題:「學生在缺乏媒體資源的狀況下,如何能藉由媒體來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於是我以媒體投書為例,鼓勵同學先從自身關心的議題,表達看法,也把這樣的理念,設計在期中考試試題中,請同學於400至1200字的篇幅內,來把自己的特定議題的看法,做一個有系統的組織,試擬一篇投書內容。

  為了向同學示範作法,我也選了一個近期引起討論的社會議題。在台灣,每當重大刑事案件發生時,輿論總在「是否廢死」之間爭論不休,卻忽略了更應該要注意的,其實是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關懷。因此我嘗試對這個議題,找出其它的論述,並且透過對相關法律的蒐集,整理出一個清晰易懂的說法。除了當作一個示範,也希望讓同學了解,建立自己對社會議題的觀察和看法,不一定要跟著主流論述走,只要條理清晰,一樣可以被看見,也可以透過一己的力量,達成關心社會議題的目標。

  檢附見刊於106年04月2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的拙作,標題「判死卻輕忽究責 補償了誰?」為聯合報所下,部分內容並經過聯合報潤飾,謹此野人獻曝,也請主任與各教授先進不吝指教,謝謝。

簡立易,「判死卻輕忽究責 補償了誰?」,台北:聯合報,106年04月22日A19民意論壇版,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18463

簡立易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