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課程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原因之一在於知識傳授的管道從學校為主的單一管道,因為網際網路的盛行而打開,現在的學生只要透過網路搜尋就能得到充分的文字和影音,藉此獲取知識,那麼老師真能被google所取代嗎?這迫使老師重新思考,什麼是課堂內做得到而網際網路做不到的傳授?這樣的現象也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知道(to know)並不等於瞭解(to understand)的概念,學生或許能藉由閱讀知道許多知識,但這些知識卻僅僅只能空談,而無法被實踐,實作課程能幫助學生親身體驗,並藉由師生或學生之間相互激盪而得到更深的反思,被認為是課堂不能被取代的重要學習。

  心理學(社會科學)是科學層級架構中最貼近真實世界的一門學問,特別像是人際溝通和自我瞭解等領域,更是跟學生切身相關,對於未來工作、生活和家庭各方面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如何從心理學知識的框架中跨出來而走入深刻的內化學習,在目前每週上課幾小時,一個學期十八週的課程架構下,有相當的難度。下面筆者將分享一個同學的心得(經同意後使用),他參加12個小時的團體(第一次6個小時,上下午各三個小時,第二、三次各三小時),結束後由他自發地做成記錄。


  人際關係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主題。一路上,試過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修習「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上課的經驗這麼強烈、這麼震撼。回首,彷彿從槍林彈雨中,置之死地而後生。

  內外團體各四個人的組合,精準無比的一下子就戳中我的弱點:兩個人,是原本就能夠處理comfort zone;三個人時,很自然會退到傾聽的腳色;但是四個人時,卻逃無可逃,非講話、非參與不可,很難隱藏。於是,面對陌生環境時的那種慌亂、無助、各種情緒開始現形,慣性行為和毛病紛紛一覽無遺。更絕的是,在那樣的壓力和舒適圈外,其實我一點都不想講話;尤其第一天早上,每一刻都極度忐忑,超級想隱身或逃跑。這和我平常在社交場合,總想找藉口撤退的行為如出一轍。

  可是偏偏課程才剛開始,大家都不熟,不好意思抗拒;況且幾分鐘前明明還信誓旦旦,說這個練習是我想要的,拔腿就跑也太丟臉了吧?我恨恨的懊悔著自投羅網;看看其他人主動動作,沒人說什麼;心裡再怎麼哀哀叫,也只能硬著頭皮當坐雲霄飛車,見招拆招了。

  矛盾的是,雖說來參加這個團體是臨時起意,但也確實是從小開始,就夢寐以求想上的「人際訓練」課程。這次團體是個大好機會,可以把學期中在理論課學到的想法拿來試;明明就是夢想實現的大好時刻。然而,隨著老師不斷重複問:「想想看,要如何與人更接近?」,以及「你覺得這樣,彼此的關係有更接近嗎?」我發現自己和人的距離其實好遠。奇怪的是,「無法和人更靠近」並沒有讓我覺得挫折,反而慶幸而且無比舒適。老天爺!我發現我根本不想與人更靠近,也不想讓人靠近來啊!(咦?那來人際團體做什麼?夢想一個自己根本不想要的東西?)

  啊?原來,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交不到朋友,是我找了這麼久的答案?蛤?其實我根本就不想自己平靜的生活受到影響!我知道現實生活裡,自己不能再獨來獨往過日子;但這個答案實在蠢翻了,原來許多年來,關注那麼多的社交技巧、給自己貼上「不善和人往來」的標籤,失敗的原因是自己根本不想要!

  不斷問自己,到底怎麼了?明明就夢想著回到小時候隨便就一堆朋友的日子;明明就有老師說的那種心底的渴望,明明交朋友就得從和人靠近開始啊!到底為什麼?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是不是有人進來的時候,讓我覺得不舒服,所以寧可一個人孤單?

  現況是,只要我一個人的時候很OK,可是當其他人的想法和觀念進來,衝突就不斷發生,我必須不斷的compromise。這讓我覺得十分討厭,寧可一個人。所以,我該優先思考的,其實不是如何與人更靠近的問題,而是換個角度,要怎樣我才願意讓別人進來?從小我就必須不斷面對文化衝突與價值觀的差異,需要的是一張「安全網」,在和人來往的時候,可以適時保有自己,又可以維繫關係、全身而退,不會受傷。這些年來,拼命想辦法融入、讓人喜歡,卻是 “barking on the wrong tree”!(所以就期待接下來「衝突處理」的進階課囉!)

  看見那些不想被接近的不愉快,重新詮釋和經驗小時候的難過,那幾天(包含第二次上課),就在悲傷中載浮載沉,出神時甚至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那天其實我還是有認真的外團體觀察心得的,但已經悲傷到無法和人對話。潰堤時,我責備自己怎麼又讓情緒毀了一個夢想,委曲得大哭。然後才看到,這麼多年來,我都是這樣逼著自己面對現實,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那天的中團體,老師說:「『我』是『我們』的基礎」,「要有『我』,才能變成『我們』」,每一個字我都想刻在心底。這麼多年來,我想盡辦法要融入台灣的人群,卻連一個待了十年的社團,都可以說切就切,不再和任何人聯絡。那天結束時,伙伴跑來問我說,怎麼了,只是短短的一句關心,卻讓人覺得好窩心;不是第一次情緒載浮載沉,也知道身邊的人有看到、有體諒,但真的好久好久沒有被問過,「你怎麼了?」那天,老師說不用交代,也讓人覺得很安心。那是很奇妙的氛圍,我經歷著翻雲覆雨的情緒,卻很安心的知道一切很OK;我和難過和平共處,感受著每一刻,等待它過去。一兩天過後,日子變得輕巧,我開始有意識的更照顧自己,不再硬撐。我知道,過去的記憶會陪著我不會消失,但一切很ok。下雪的週末,我發現不想自己一個人,竟然主動邀約老朋友,出去玩了一整天。這大概已經八百年沒有發生過,天會塌下來的事了吧!

  第三次上課,「我」開始出現。也許對話是笨拙的,但我真的開始想和人接近,開始主動和人接近,開始真心關心別人。老師說,即使平常安靜不喜歡講話,到了需要的時候,就還是得要講很多話。最後結尾的時候氣氛好好,很意外的,我最害怕的Say Goodbye,並沒有讓我覺得悲傷。彷彿一切好像才剛開始,我的練習和實驗才剛開始,覺得課上得好意猶未盡,好不捨。很神奇的,第一次,我覺得分離是很ok的事,沒有悲傷,因為大家都還會在那裏,老師還會在那裏,我知道我隨時可以找人聊聊、練習,我知道大家懂得在這裡共渡的時光……

  幾天後,我開始不斷想念大家,不斷想念大家…… ^_^

  後記:練習真的才剛剛開始,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謝謝老師provide一個這樣安全,卻又無法逃避的環境給我們掙扎XD。真的成長很多。下次再辦,我還可以再參加嗎? XD


  這個團體筆者嘗試操作的上限是24人,分成四小組,做成兩個內外團體,內團體學習怎麼溝通才能跟人靠近,外團體觀察內團體的成員互動並做紀錄,五分鐘互動之後,由外團體成員分享觀察,做為內團體成員的映照,分享結束後內外團體交換,反覆進行。在這樣的操作下,學生不但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溝通才能靠近,也有機會透過觀察進行學習。

  從以上同學的分享,筆者認為,這樣的體驗和反思是閱讀文字或影音所達不到的。而這種想靠近自己和靠近他人卻無法滿足的需求,在日前家庭結構逐漸崩毀,人與人接觸越來越虛擬及疏離的時候,已經形成一股不被人注意的洪流,侵蝕著人類社會賴以建立的互信基礎。雖然諮商中心可以舉辦這樣的團體,但是做為心理實作課程假如能搭配彈性課程時間安排或者微學分設計,就能讓更多愛修學分的清華學生參與,幫助自己,也能幫助更多學校無法一一顧及,卻需要他人溫暖和關心的其他學生。

劉乃誌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