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教的重點訴求逐漸從通識教育轉為創新創意,知識傳授翻為能力學習。這過程是漸進的,從目前各校通識教育在目標,教法與評量等方面的多元發展早已可以看出諸種端倪。台大順應此潮流也在去年作出了重大的變革。之所以稱為變革而非改革,主要是台大宣稱並未更動過去的領域分類,而是在此基礎上更精益求精,提出更彈性的專業採計充抵以及增加培養判斷力的基本能力課程。

  觀諸任何變革或改革除有陳義甚高的目標論述外,同時必也隱含難以言宣的困境,須要順勢為之處理。無論如何,台大這次的改革非常快速突然,在校內溝通明顯不足之下,隨即通過校務會議施行。改變以應潮流是必要的,但如對過去的成果與問題檢討不足,對所推政策亦乏縝密的設計評估,即思以此提升教育品質,其發展恐難樂觀以期。上為筆者之初步整體評價,底下請論之。

  綜觀此次台大通識變革,大要有三。其一,廣義通識(大一國文加上通識)學分從24學分降至16學分。其二,專業基礎科目經共同教育中心課委會通過後,可採計為(6學分?)通識學分。其三,修習基本能力課程,可抵充通識最多6學分。後兩者中,專業基礎科目年內已有130門被認可,基本能力科目開課數則不詳。

  從外人角度觀察與印象感受是,這些規定似乎暗示原本的領域通識問題甚多,必須另起爐灶。因為理論上,極端的實例可以是,一位學生修大一國文6學分,專業採計6學分,基本能力6學分,即可完全不碰原先的領域通識而拿到全部通識學分;但在實際上,學生對專業抵充科目是否有能力與意願全數修習,或者基本能力課程開課數是否足夠供應等等,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未來這些艱困的課程設計重任與推動之力度與成效,將決定校方能否真正落實課程鼎足而三 ( 領域通識,專業科目抵充,基本能力科目)的宏圖。

  其實,本次最大的變革是通識學分減少了6學分,足足少了原本的四分之一。校方認為大學學分應該整體降低,使學生可以更扎實的修習,增加學習深度進而拓廣。理想上,這是完全正確的。長期以來,台灣各大學兩學分為主的128以上畢業學分規定,以及眾多的必修必選修使得學生學習樣態是樣樣通樣樣鬆。但是台大通識學分降低同時,照理全校亦應形成共識,各系一齊調整。結果卻是,校務會議通過裁減通識學分,至於各系則是採道德勸說式的方式處理。此局若已如此,未來發展如何,稍知大學之生態者應立可斷言矣。

  有關專業基礎科目抵充,台大本來就有相關規範,此次變革是加大力度擴充,故非屬新政。 過去十幾年來,在通識教育的改革內含上,此項應該是屬於「專業課程通識化」的類型 ,協助非此專業同學修習。過去已累積了幾個發展重點經驗:第一是該科目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論的萃取;第二是發展與生活世界有關的議題;第三是發展行動與問題導向的教學方式。以上的設計多少也因應高中提早分流的偏失而調整。以台大學生程度而言,或許跨學科的能力相對高明,但跨域的興趣仍須誘導。因此,台大對於專業抵充的跨域課程設計應有一套論述與對策,而非如宣稱所言,僅止於消極式地作為放棄雙主修與輔系學生的科目抵充,因為這反而遮蔽了雙主修與輔系制度的問題與檢討,同是也混淆了這些制度功能與目標。

  另外,學校為了培養包括邏輯,經驗與創意等方面的判斷力,新增了基本能力課程。規劃上包括三類課群:寫作/溝通, 資訊,設計。類似基本能力舉措是,近幾年來,在教育部的評鑑要求下,各大學每門通識課程皆已被要來要勾選數項能力指標。但實施以降成效不彰,問題亦多,當中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達成並評估學習成效?這問題也是未來台大推此類課程必然面臨的困境。其次,上述三項基本能力培養或可單立科目,亦可藉某專業知識作為載體或材料而設計,或作為潛在副學習或作為主學習等等。此點牽涉複雜,因每個學門的想像與理念差異極大。再者, 這一類課程未來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那這次變革的時代意義就失去了。在這類基本能力科目發展上,檢視原先領域通識的相關成效非常必要,而學校也要宣布決心,在定期內開發一定數量的典範課程,落實教育改革理想。

  就學術知識的內容而言,以往台大的通識課程普遍而言是優質的。但未來要發展以能力學習為主的課程,將會遭逢艱鉅的挑戰。對台大絕大部份的教授而言,這是完完全全陌生的教學法。此外,歐美名大學所投注的教改經費數量,亦令人瞠目結舌,洵非我大學所能望其項背。再者,以台大目前的學術行政結構如果不做變革,這一工程將很難持續深化。最起碼,未來共同中心課委會功能必須從過去以審查為主,改為兼具協調討論與設計科目的性質。

  今日社會與企業常怨大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不足,揆其原因多端,剋就學分配置而言,專業系所教學之沈疴與通識教育實際不相上下。今台大取消了6學分通識,實際上是減輕了系所自降學分的改革壓力。過去幾年,高等教育改革,在課程方面,主要是以通識課程深化與實驗為主,稍著有成績,台大的深碗課程與椰林講堂成果可以為證。原先教育部是希望藉由通識教育的課程改革,可以逐漸影響專業科目的教學;但是台大這一次的通識變革,宏觀看來,反而是將台大從綜合性大學轉變為更形專業化的大學特性,此誠為半世紀以來之巨變,令人憂心不已。

  1980年後英美的新自由主義,藉著WTO組織推動的高教全球化,實質上就是高教商品化。之後杜哈回合的談判終止,顯示了部分國家頑強抗拒的成績。其中有個重要的反對論點—亦即,大學具有文化承載與傳承的功能,故拒絕將高教全以商品視之。今日大學走向更世俗化與工具化似乎是不可逆的趨勢,但創新創意若無文化基礎,曷能揚名立萬以致遠。

  二十年來,就我見所及,在教育部的長期獎勵與推動之下,有心參與的各校通識皆有長足進步,其中有關人文歷史社會生態的本土議題以及相關的後現代議題,如藝術性別族群與認同等等,更是主軸之重。 今日四十歲以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壯輩,比諸上一代,除本土意識鮮明外,對新事物與新觀念的態度更為開放與容忍,這多少和這些通識教育影響有關,誰能夠否認這些素質能力與創新創意完全無關呢?

  台大素為國內大學龍首,舉止一向動見觀瞻,此次台大之通勢識變革已引眾多大學效尤。然而如以降低通識學分與大量專業抵充兩例而論,其效倣之理想性少,而專意全在權宜節約。若復加上近日兼任教師的本職風波與來年系所評鑑的取消,許多大學通識已處於完美風暴邊緣,山雨欲來之勢似已不可免。最近浮上檯面者,有淡江,健行與亞大,其它類似者雖不察亦可知也。

  《道德經》有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過去台大的領域通識改革費時兩三年,亦只有部分成果,可見改革之難。成果雖不深廣,然確已足領風騷。本次台大變革雖有少份理想論述,但在實務上,對於領域通識,難謂承先啟後;對於專業抵充,設計未周;對於基本能力,則猶待定位。忽略過去的改革難題者,當下未來還是會遭逢類似困境。當今之計,只有奮力向前,在三類通識課程的目標,政策與設計上,使全校師生充份對話,而對話正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文化與意義所在,也是通識教育與創新創意的活水源頭。

沈宗瑞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