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的意義

  「《論》《孟》選讀」是個較為傳統的課程,學生在中學教育中就學習過大量的《論孟》資料(包含相當大範圍的儒家類型的考題內容)。如何教出迥異於中學教育的《論孟》議題,如何挖掘出《論孟》中獨到的思維方式,與學生的生命互為撞擊,甚且是激發他們的公民意識,對現實社會多點省思,都是在設計課綱時,反覆思索的問題。

  曾經有一次問學生何為經典?某位學生不無開玩笑、卻表情認真的說:「經典不就是與現實背道而馳的觀點?」當「經典」成為「典範」的同義詞,卻無法讓學生重新省視目前生存的世界,或是自我的內心,那經典不過是過往文明的榮光,甚且將成為過時的、僵化的教條。在商業掛帥的社會思潮下,儒家重視人倫傳統的價值早已為齊美爾揭示的「金錢觀」取代,政治上缺乏忠孝,亦不妨礙當今法制為主的體制思想。以此,上課第一週,我會詢問同學:要如何定位孔子?你們覺得孔子是個教育家?哲學家?保守主義者?或是改革派?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孔子是個教育家,這當然與中學教育強調孔子是至聖先師的印象有關。也有學生認為孔子是哲學家,因為「他說的話我都聽不懂。」再其次是認為「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的話都不能適用於當代,在春秋時期也不為周遊列國國君接受。」這個時候,我會再反問學生:如果孔子在當時真的是個「魯蛇」,為什麼他在周遊期間可以見得到該國的國君?想想看,你們在國外遊玩時,可以與安倍會面、與川普握手,甚至被習近平延為上賓嗎?《論語》中這麼多與其他國君會面的談論紀錄,以及對各國政治情勢的評價,甚且是與魯國實際掌權者季桓子的對答,恰好顯示出孔子在魯國不只是個以「禮」聞名的要人,更是具有國際威望的大政治家。如果他的言論真的如此不受人重視,那麼就無法解釋,為何孔門弟子在春秋時期,大量的為季氏任用、且被駐為重要城邑之宰?當然,更無法說明,儒家的勢力,何以到了戰國不減反增,成為與墨家分庭抗禮的「顯學」。

二、孔孟思想的獨特性

  受到宋明儒者心性詮釋的影響,《論語》《孟子》中的吉光片羽,都成為「士」修養內在品格的人生格言,失去了原先政治實踐的目的。而作為理解孔子生平的第一手資料,《論語》雖然保留了孔子大部分的言談,卻沒有相對應的話語脈絡,以及歷史背景,也難以看出孔子在春秋時期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在教學上,我會先將《論語》與孔子生平作出繫年,讓「子曰」回到具體的歷史脈絡,從而凸顯孔子的價值判斷與政治理念。

  孔子的政治主張,都是出於實際的觀察,而不是「照書講」。比如他以「正名」之說,論述衛國的政治問題,其因乃在靈公過世後,以太子之子為君,太子反而流亡出晉,乾坤倒置、倫常倒反,唯有將太子迎回衛國,使父重為君,子復為臣,才是正常的綱常狀態。而衛靈公雖然私德不佳(娶了聲名狼藉的南子,又有男寵),孔子卻認為他能知人善任(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比當時魯國的掌權者季康子強多了。凡此均可見孔子確實是有大智慧的人,不是我們後來所認為的書蟲。孔子生於春秋晚期,當時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公卿勢力凌駕君主,因此他的諸多理念,都在強調「強公室,弱私家」。儘管成效不彰,但卻能看出孔子針砭當時政治之獨到見解。

  孔子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在於人才教育。他不僅改造了「君子」的意涵,從原先專指貴族,被孔子轉為具有道德、理念之人。他討厭季氏家族霸佔魯國政權,但卻不反對弟子進入其中從政。原因即在於為政不是空談口號,更不能作永遠的在野黨,想要澄清吏治,唯有深入其中,才有改革的機會。由此看來,孔子的教育與政治理念是非常平實的。也因為如此,儒家到了戰國時期,不僅聲勢不墜,諸多門人都成為各國重要變法人物。

  孟子面對「富國強兵」的時代呼聲,堅持反戰、仁義的政治立場,其所到之處,備受禮遇,比起孔子更為尊寵。而其所引領的「民貴君輕」「類民主」之說,以及「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樣相對等的君臣關係,雖然僅限於戰國這樣一個人才大爆發的時代,卻也能看見儒家堅守道德的「士節」情操。

三、古「典」今「用」的限制

  通過以上歷史脈絡的梳理,縱使可以使同學領悟孔孟思想的獨到之處,但畢竟學生的生命經驗有限,社會亦古今有別,有些議題確實不易引發學生共鳴。如政治性的出處進退,獨善其身或是兼善天下,都是過於理想的選擇。現實生活中,亦往往不可能像儒家型的知識份子,能如此自由的轉換自己的身分,有許多必須妥協的地方。如何保留經典內獨特的思維方式,避免強於「致用」造成經典意涵稀釋或扁平化;尤其有些議題屬於思想家獨到的見解,其所發想,或是針對前輩學者發出的議題所做出的千古回音,或出於自身獨到的生命體驗,當中的哲思靈光,也希望能在不過分「現代」的詮釋之下,準確的傳達給學生。凡此,都是本課程將持續修正的地方。

徐其寧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