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對宇宙的樣貌,可能來自於想像,也可能來自於推理。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天,看起來是球形的,因為觀察起來,天上有日月星辰,而且移動的樣子,像是在球面裡繞著旋轉。所以也有把天叫做「蒼穹之頂」,穹是中間隆起四邊下垂的樣子。看天空,就跟人們就像在像帳篷(像「穹」的形狀)看帳篷頂一樣。地,雖然有高起的山,也有凹下的湖泊,可是整體看起來,是在一個平面上,山跟湖不過是在平面上堆土跟挖洞,還有水面看起來就是平的。怎麼看,地就是平面的。所以,在視覺經驗上,的確是「天圓地方」。

  我們想像一下古時的人,在教導小孩天地觀念的時候,應該常常被問到,既然天圓地方,像帳篷一樣,也像洞穴一樣。那帳篷跟洞穴的頂都會跟地面接觸,那麼天是圓的,最後也會跟平的地接觸一起啊!那裏是什麼狀況呢?星星撞到地面嗎?我們可以從接觸的地方,走到星星上面嗎?

  很多信仰裡的神仙,都是著在天上,即使不是住在天上,也是住在最接近天的高山上(奧林匹亞山、崑崙山)。這個球面會跟平面會有接觸,是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也因此,就有「天涯海角」的成語。陸地一直走,會接觸到天,但是在那之前,會先遇到海。不管是親自走一趟,或是聽遠方來的人說,陸地不會無限延伸,陸地是被大海圍繞著。因此,天涯會遇到海角,而不是地角。在北歐維京人的觀念裡,地是平的,海洋為繞著陸地,世界的邊緣是瀑布,船開到那裏,就會掉進無底的瀑布裡。

  想出瀑布是解決天地接觸的問題,也留下了瀑布的水流去哪裡的問題。但是也有因為天地接觸,而產生的神話故事。地的邊緣是海,海會跟天接觸。因此,要與天上的神仙接觸,除了像嫦娥那樣往天空飛去,直達月宮之外,往海的一方一直航行,是不是也會跟神仙接觸呢?海的遠方住著神仙,會不會是遠古人類航行大海的動力,這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也許有不少神話故事,是來自於這樣的想法。流傳在日本有名的蒲島太郎傳說、台灣阿美族的女人國,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年輕男子,到達海的一端,蒲島太郎是到龍宮,阿美族勇士是到海島,但是都是到看不到原來陸地的海去。然後到了跟原來世界差別很多的神奇地方;接著當事人以為是幾天的事情,回到原來的陸地,已經過了好幾十年。這個時間差異,也暗示著主人公到了神仙之地。這種「航向海洋連結仙境」的故事情節,是不是源自於天圓地方的觀念呢?

  研究發現,分佈在太平洋諸島的南島語族,很可能是來自於台灣。而且是在七千年前左右,就開始向太平洋出發,漸漸在太平洋諸島上過生活。讀者可以想像一下一萬年前的航海設備,即使船的防水很好。沒有雷達、通訊、全球定位系統,也不知道哪裡有陸地,他們是憑著什麼樣的勇氣出海探索呢?也許是來自於天圓一方的「海天接觸之地是神仙之地」所造成的,先人們是要去尋找神仙之地,才不畏艱難,航向未知的大海。

潘瑋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