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以下簡稱竹教大)於民國105年(2016)11月1日合校,對於學校通識教育有著相當影響。回顧竹教大通識教育發展歷程,民國94年(2005)8月改制大學之際始設立通識教育中心,當時隸屬教務處之下行政單位。103年(2014)2月改制為一級教學單位,同時進行課程改革,於同年8月(103學年度)開始實施。

  竹教大的通識教育目標在於整合大學學科學習所必須具有的共通知識,強調知識的廣博和學術知能的發展,用以補充學生在主修領域與跨領域互動學習的支撐度;同時轉化人文社會、藝術、科學、自然的涵養薰陶,以培養人文與公民素養,使成為瞭解個人、他人、社會、環境,具備知識、品格、責任、視野之全人並終身學習之良善公民。據此歸納有三項目標:(一)建構以文化為本之通識全人教育,(二)培育學生具備現代公民應有素養,(三)啟發學生覺察實踐自我生命歷程。

  根據通識教育目標,確立六大通識核心能力指標,分別為社會關懷與品格實踐能力、美感認知與經典欣賞能力、自然感知與創新發想能力、邏輯思辨與語文溝通能力、國際觀點與在地行動能力、資訊掌握與科技應用能力。規劃哲學思辨與道德思維、人文與歷史、藝術與美感經驗、公民素養與社會實踐、科學與跨域等五大課程領域,取代昔日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藝術三大課程領域。同時設置「通識護照」認證畢業門檻,以為通識教育潛在體驗課程,強化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

  這次竹教大通識課程改革的重點,提升通識教育中心位階,由二級行單位成為一級教學單位,統合規劃全校性通識教學資源,有效地結合課程規劃與師資聘任。同時通識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掌握時代趨勢,課程內涵呈現豐富多元,拓展知識面向的廣度;據此來看,通識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進則退。

  目前學校正在檢討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利用合校契機,審視其教學內容和方法。「通」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跨領域學習。今天學術和職涯發展皆強調跨領域的能力,在大學專業學習階段,只有通識教育能夠提供跨領域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其他學門知識。另外,通識教育課堂裡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同學們齊聚於一堂,在互動之中,容易激發出知識火花,在我教授竹教大「環境與人類文明變遷」通識課程分組報告,規定不同科系和年級組成一個小組,讓他們彼此相互切磋學習,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學習效果不錯。

  由於跨領域學習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可以掌握合校增加師資,一方面有些通識課程可以考慮不同專業背景老師共同講授,擴大跨域課程深度,例如:科技史可由歷史和科學學門的老師共同擔綱。另一方面,減少授課班級人數,增加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彼此接觸,營造精緻跨域學習氛圍。

  其次,「識」從現今趨勢來看,人工智慧及各種技術不斷有突破性的發展,估計二十年內一般人的工作可能有六成將被取代;所有繁複計算,固定模式的分析與判斷及重複性的行為很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唯一不能取代的只剩下創新、抽象思考及無規律可循之事務。所以大學教育必須改變,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團隊合作、批判思辯、適應變遷的能力,通識教育則是訓練這些能力的沃土。

  然而,形塑前述能力的土壤,絕非單靠課堂老師講授學生聽講所致,必須再輔以非正式課程、體驗教育、自主學習,於潛移默化之中深化學習,激發學習者潛能。昔日竹教大有通識護照認證、通識沙龍、通識教育週、直笛團等相關活動,來改善學習環境的土質。目前學校已經制定自主學習辦法,正在推動實施,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期盼假以時日能夠達成校園自我學習和終生學習的風氣。

  此外,老師則扮演園丁重要角色,教學和評量方式多元化,在竹教大「歷史與人生」通識課程,除了課堂講授之外,我秉承 Everybody is his own historian理念,要求學生動手製作自己的歷史,從繪製個人生命地圖出發,書寫自己文字體驗,最後再利用影像呈現自我,在這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體驗歷史的意義和價值。評量學生前述能力方式,也非紙筆單一標準,必須結合學習者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人擅長空間智能,讓他在繪製生命地圖作業之中發揮;有人具有語文智能,讓他在書寫自己文字體驗大顯身手。如今合校之後,增加教育和藝術兩個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可以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精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達到通識教育的理想。

  最後,英文university(大學)含有universe(宇宙、萬物)意思,故大學崇高理想為追求真理,與通識教育宗旨不謀而合。降至今日,台灣許多大學汲汲追求排名,斤斤計較,名列前茅,沾沾自喜,名次倒退,垂頭喪氣,造成目光如豆、短線炒作的學術歪風,忘記設立大學的初衷。在量化統計標準之下,自覺高人一等,以頂尖大學自居,其實已經遠離大學應有的精神和風範。

  每個大學應該追求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學校偉大之處不在於有形規模人數多寡,乃在於無形見識氣度有容乃大,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圖書館前題有「海納百川」四字,旨哉斯言!實賴通識教育活水培養薰陶。今日藉著合校契機,產生新的激盪磨合,跨領域整合和對話,充實通識教育的質量和能量,使得通識教育能夠脫胎換骨,再登高峰。

江天健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通識中心南大分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