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讓我心有所感:通識教育對於學生而言不僅是增加知識,更應注重其道德與人格的養成。總觀現今社會,讓學生擁有正確的態度與正向的動力,才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競爭力,因此,以下我將從兩方面來談起,一、活用教學方法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二、透過個人經驗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一、活用教學方法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教育的目標在於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領他們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上,我主張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音樂文化產生興趣,藉以培養並提升學生對於藝術欣賞的能力。以「中國音樂概論」為例,雖以傳統音樂文化為主軸,但同時也融入各國音樂的類型於課程當中,彼此相互呼應,促使學生對於不同藝術文化風格,能有欣賞其獨特之美的能力。此外帶領學生於傳統音樂中,瞭解該音樂藝術體裁的文化及社會價值!因傳統音樂的產生,依附於地方特有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及地理環境等,於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該區域之生活環境,講解社會文化如何影響樂曲表現形式及音樂結構,培養學生除欣賞傳統音樂之美以外,能更深入的掌握該地區的音樂特性,擴充多元文化的面向,對於不同的藝術內涵能以理解的視角去包容該音樂與生活之美。

  對於非音樂系所的學生來說,傳統音樂可能是較為陌生的一門課程,因而在教學方法上,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傳統音樂做連結,如此加深學生對於傳統音樂的認識與概念。如從流行音樂中截取具傳統音樂的片段,或以傳統音樂元素創作發展的音樂片段。透過學生們較為熟悉的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做聯結,便可提升學生學習之專注力與興趣。此外,理論的講解上,結合豐富的有聲資料,透過樂曲分析、圖片、影片等,以多元的角度來理解及感受音樂,並達到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使音樂理論不致於煩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興趣缺缺,更能進一步的從多面向度來理解並感受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另外,學期考試是學生最為恐懼的一環,然而學習音樂、聆聽音樂本身應是帶給人們正向的感受。因此,在考試的安排上,以「聆聽」音樂的方式作為課程學習的成效指標,期望降低學生對於考試的畏懼。考試方式以課堂上曾經撥放講解過的音樂段落,現場播放後,學生依其吸收之多寡寫下曲名、作者等樂曲相關內容,透過此種方式,讓學生平時即養成接觸、聆聽音樂的習慣,搭配課堂上音樂內容的解說,達到具有鑑賞音樂之美的能力又能輕鬆面對考試。

二、透過個人經驗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與學生分享自身過去的求學經驗以及對於事、物的處事態度,促使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勇於實踐理想。讓學生了解,在實踐理想之前必須先累積能量,具備充足的專業能力,才可能具備實踐理想的機會,此外在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保持謙遜、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對於任何事物採取「積極的」態度,我時常告誡學生,在大學期間應儘快地創造、找尋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並“積極地”去實踐它,但這並代表大學四年不能玩樂,而是別忘了自己的初衷與目標。

  在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學生除了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其外應首重人格、道德的養成。由於現今媒體科技的進步,網際網絡、智慧手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便利,相對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禮節也漸漸被忽略,尤其是尊師重道的觀念愈來愈薄弱。在課堂上,我特別要求學生的禮節,讓他們了解師長與同學之間都必須存有「尊重」的道理,此外,大學也是一個讓學生們學習如何「自律」的重要時期,在課程上要準時、對自己的學業負責,都是最基本的學習態度。透過課堂上對於品格的要求,以期學生未來出社會對於自己的上司與同事亦能如此相待。

  學生透過修課學到了中國音樂的專業知識,而我也從中學習如何運用教學方法來達成教學目標,彼此教學相長。目前在我所任教的音樂藝術類科上,因著不斷調整教學方法,目前大部份的學生皆能接受並樂於學習中國音樂,看到修課同學的正向評價、學業上的進步,無非是對於我在教學上的努力最佳的回饋。透過提升基本藝術欣賞能力、增加人文素養、陶冶生活以其完善人格的養成,是相當重要的。教育的工作仍要不斷精進,也相信透過對於此教育理念的堅持,將能讓學生具備正確的態度與正向的動力,未來不論在我所教授的音樂藝術類科上,或是其專業學科能力,都將具備高度的學習成果,而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林心智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