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歷經了「打倒孔家店」的淬煉,還是無法抹滅「孔子」是中國最偉大教育家的事實。孔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可用「仁」這個字來概括,然而對於孔子「仁」的意涵,個人以為可先將「仁」拆解成「人」與「二」兩個部件,依此,兩個「人」就是「仁」的意涵,而兩個「人」中的一者代表「自己」,另一者代表「他人」,是以「仁」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換言之,孔子「仁」的哲理,就是人際關係的哲學,而孔子的教育核心,其實就是如何妥善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每個人所面對的人與所處的環境皆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學生「問仁」於孔子時,他會因材施教地給出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雖與通識教育的理念背離,但是透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如何以孔子的哲理,妥善的處理人際關係,卻是可以落實的,基於此,以下分享一些淺薄的執教理念。

一、 仁者愛人

  台灣有些偏執的學子,似乎在不當的媒體形塑下,已經逐漸不懂得「愛人」。因不懂得「愛人」,所以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包容」,也就不懂得「尊重」,更不懂得「民主」與「自由言論」的精隨,也因此,當面對與之相反或對立的意見時,時常以詆毀的方式給予撻伐,為此,我時常感到相當地哀傷。是以近幾年來,我以《詩》的流變史演示《詩經》中的某些詩歌,並且透過詩歌詮釋的多元性,闡述不同時代背景之所以產生不同詮釋標準,往往是因為不同的切入角度會建構出有不同的答案,由於沒有一定標準答案,所以才會產生諸多爭議,換言之,很多價值的認同,時常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針對某一件社會事件的看法亦然,其之所以會有歧異,也只是切入角度不同。每學期之所以會花相當大的工夫去闡述以上的觀念,主要是希望藉此期勉清華學子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包容」別人的過失,同時找回「愛人」之心,體現「溫柔敦厚」的精隨,並以理性看待歷史,以感性善待他人,使我們的文化精隨不會因為仇恨而被埋沒。

二、 溫故而知新

  「溫故」之「故」,可以理解為「傳統」,也可以理解為「根基」。有了扎實的「根基」,才能具備從中求得「變」的本事,是以「溫故」而後方能「知新」。身為經典閱讀的傳播者,本應先溫習傳統的知識,累積豐厚的文化素養,鉅細靡遺地體會經典何以「不朽」的原因,直待根基扎穩後,即結合現代的思維,翻轉出新的理解與體會,隨後將自己所得,盡己之所能,傳之以道;授之以業;解之以惑。總而言之,唯有「溫故」,才能適時地引導清華學子如何舊瓶新裝;唯有「知新」,才能適時地引導清華學子如何體現清華學子的創造力;唯有尋著「溫故」「知新」的腳步,才能適時地引導清華學子去獲得自我認同。縱使自我認同難獲,創造力難尋,但只要能處處用心,多多留意,那怕是一丁點的光彩,在逐年累月的渲染之下,必然可以揮灑出一大片令人悸動的燦爛光輝。況且能「溫故」「知新」地讀出自己個人獨具的價值,才不致於枉費功夫,白費心血,更甚者心靈能也藉此獲得無上的滿足,使生命更加光亮,是以我時常透過文化經典的閱讀,引導清華學子如何「溫故」而「知新」,期許他們能因此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非凡人生。

三、學、思相長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真是精闢的至理名言。或許是知識取得太過容易;或許是生活環境太過絢麗,現今的某些學子,似乎只知道「被動」的讀書學習,而不會「主動」讀書學習,也不會「主動」深入思考所學的東西,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思考,僅將讀書學習視為一種義務,對於讀書學習後,因不懂得思考,致使罔然無知,毫無收穫的現象也根本不在乎,導致時常流於盲從,毫無主見。是以適時引導清華學子「思考」問題,讓清華學子了解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問題的樂趣,藉此期許清華學子凡事懂得問「為什麼」?並能透過不斷的問「為什麼」?而逐漸建立起有價值的「問題意識」,再透過「問題意識」,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為法,逐步地透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相當有意義的。個人非常同意清華乃是以培養各界領袖人物為教育核心的理念,也因為如此,我期許自己能透過文化經典閱讀,引導清華學子如何在學院裡養成既學且思的習慣,並依此慢慢推擴到自己的人際關係,藉此期許清華學子不僅僅只是一個很會讀書的人,也是一個處事相當圓融的人,擁有高I Q,也擁有高EQ。

  以上是個人某些不成熟的教學執念,若有唐突之處,望請海涵。

陳燕梅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