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本立意良好:「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希望學生以通識課程接觸更多元的知識以及面向。但今日因為在大部分社會的價值觀下,選課趨向於付出努力最少,而拿到的成績越高越好。這當然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卻普遍存在於學生當中。也許我們可以在足夠的溝通下,以制度方面去做一些潛移默化的改善,以下是我與幾位同學針對現況的回饋 :

1. 六選四向度修課雖改善很多,但做為必修仍有點太多向度
  雖說六選四已經比過去七選五狀況好很多了,但針對有興趣的那些通識課程常因為其他向度修課不足,而無法朝有興趣的地方發展。不過課程設計基本上還是為了藉於積極與消極中間的大部分學生,但如果變成六選三或者通識必選學分下降也許也是一種做法。

2. 如果通識課成績分布差不多
  如果每個通識成績與作業量分布皆差不多的時候,不至於太好或太差時,學生們的確會有更大機會去選自己想要課程。雖然細節還需要很多的討論,也許會引起很大的反彈,但至少這也是一個方向。

3. 課程的開設
  有很多同學說不想點那麼多課因為沒有那麼多課想修,這樣的一個狀態是不是代表我們開課上都是開以老師想開的課為主呢? 如果改成由學生跟老師共同規劃的課程會不會比較好呢? 究竟學校要開的課是教授們想開的課,還是學生們想上的課。據我所知,學校有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了,這也是我認為清華的大家值得肯定的地方之一。

4. 由選課制度,打破系館以及科系間的藩籬,讓自己更不同
  或許通識課程與系上的課程必須做一個協調,系上同時也可讓出更多的時間做為自由選修(可任意修習其他系的學分,同時也承認為畢業學分),或者讓學生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而通識剛好可以作為一個增廣見聞與尋找的地方,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思考。身為一個材料系的同學,我想系上專業科目的部分在日常的學習中已經占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很難有閒暇的時間去做一些個人興趣的探索。有時候總覺得學校像工廠一樣(不太好的比喻),生產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工程師。這當然不是我所樂見的,但有一部份我想是來自於選課學分數沒有鬆綁以至於大家選課時奔相走告,都趨向於修習輕鬆而且成績又好的課程。
  如果,我們能改成自由選修加上通識課為多數(當然還是有一定必修課學分數),是否能讓每個人提早去思考自己想走的路以及規畫呢? 將來隔著我們的也許就不會是你是哪個系畢業的,而是自己的主修是甚麼,興趣是什麼。

  通識課真的提供了很多很棒機會,讓我看到很多不同的角度,但如果能搭配到一些制度,也許更能彰顯出他的價值。不得不說,很多課也是因為必修向度的關係我才碰觸到,才遇到那些好老師把我以為沒有興趣的人文科目講的十分有故事性且富含哲理。今日有很多不一樣的思維有一部份也是貢獻於老師們的開導後而有的反思。

  以上都是我與幾位同學討論下來的心得,但這些都是我們第一線學生的想法。應該說更常時間我們在迷惘,至少就我而言,我常在思考自己與其他人到底有甚麼不同,但其實結論很常只有排名跟修課時的成績。很感謝有這機會能讓大家知道我們的一些小小想法,我們都同樣期待清華大家庭一同成長。

材料18 陳耀鴻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