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站在文創娛樂產業的思維下,電影無疑是影視產業的龍頭,也是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極高產值的商品(當然風險也極高)。若站在藝術的角度上,電影中所囊括的攝影、美術、文學、音樂、表演…等藝術領域的專業展現,也足以讓我們細細品味與研究,甚至還融合出了更超越想像的新創作。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便是從電影與社會的關係上來看待電影身為文化財的意義,電影的故事與內涵都來自對當代生活與價值觀的投射,因此無論是面對歷史的詮釋,當代的問題,亦或對未來世界的想像,都跳不出這層關係,所以電影也如鏡像般,攝入了當代社會的面貌。

  清華大學目前雖然沒有影視相關系所,但利用通識課程仍可為同學搭建起這橋樑,透過對台灣經典電影作品的閱讀與賞析,讓更多同學思索我們所處的當代課題,甚至於了解過往的社會面貌和歷史,進而產生更高度的文化認同。《藝術經典:台灣電影賞析》課程的規劃,大致是依循著這樣的立基點為出發,希望同學能夠多認識台灣電影,從第一部台語自製片開啟序幕,經歷了政治介入的健康寫實年代、愛國電影年代,包括瓊瑤愛情電影的潮流,一直到台灣新電影在解嚴前的衝撞,和解嚴後的試探,都在在反映出電影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間的密切關係。

  這學期除了課程的推動外,更幸運的還得到TIX產學計畫的支持,規劃了【從電影看台灣】的八場系列活動。

  包括邀請林泰州導演,以《脫口罩找藍天》反空污運動為經驗,分享「影像創作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希望讓同學了解影像創作或導演工作,不只是娛樂事業,或自溺的創作展現,有更多時候創作的背後亦涵藏了重要的社會理念與行動;資深影評人也是自由時報的副總編藍祖蔚,則帶來了「從電影音樂閱讀台灣電影」的專題演講,以他連續兩年在高雄舉辦的大型電影音樂會為基礎,介紹電影主題音樂來認識台灣電影的幕後故事;林正盛導演將分享「用影像說我們的故事」,觸及台灣新電影精神對創作者的影響,和他個人投入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創作經驗;還有萬仁導演將在清大放映電影《超級大國民》(數位修復版),這是部重要的關於五零年代白色恐怖為背景的作品,透過電影放映與分享,相信將讓更多同學了解台灣曾經走過這段不能說的歷史;最後還有魏德聖導演的專題演講,不只是分享他重燃台灣類型電影的奇蹟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創作《賽德克.巴萊》時,想透過電影讓大家了解霧社事件的歷史價值,他對這題材的投入已經不只是拍電影了,而是一股使命。

  除了上述的專題外,還有三場的紀錄片特映,分別是以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為主題的《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台灣黑熊保育者一生奉獻故事的《黑熊森林》、還有紀錄台灣移工故事的《再見,可愛陌生人》,屆時導演也將出席映後講座。

  《從電影看台灣》電影系列活動的規劃,希望讓清大同學對台灣電影的幕後創作精神,以及創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都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藉由這樣的了解和感動,期待同學對台灣的過去與現在都能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我相信惟有深植文化底蘊與認同,才能激發出更好的文化創意與自信。

  附上活動時程,歡迎大家的參與:
【 從電影看台灣 】系列講座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時間均為晚上七點開始)
講座一(3.8 週三 ):林泰州導演『影像創作與社會參與』
講座二(3.13 週一 ):資深影評藍祖蔚『從電影音樂閱讀台灣電影』
講座三(3.29 週三 ):林正盛導演談『用影像說我們的故事』
講座四(4.12 週三 ):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特映及黃亞歷導演映後分享
講座五(4.26 週三 ):電影《超級大國民》數位修復版特映及萬仁導演映後分享
講座六(5.10 週三 ):魏德聖導演專題演講
講座七(5.24 週三 ):紀錄片《黑熊森林》特映及李香秀導演分享
講座八(5.31 週三 合勤廳):紀錄片《再見,可愛陌生人》特映及蔡崇隆、阮金紅導演分享

【補充資料】
『脫口罩找藍天』介紹
『咱的電影咱的歌』活動介紹
105下紀錄片放映簡介

蕭菊貞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紀錄片製作/導演、電影電視戲劇製作/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