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的通識教育,是在各院系的專業領域之外,以培養大學生成為完整個人為目標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藉以使大學生能擁夠充分發展潛能並建立完善的人格。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中,對一般大學生而言,由於通識教育課程的急迫必要性畢竟不如各系的專業課程,故往往會將通識教育的課程視為較輕鬆、甚至不重要的學分。
理想上,我們當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識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並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但實際上,在教授通識課程時,教師有必要針對課程內容和修課學生的特殊屬性,而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做出適度的調整。
以「文學經典:《詩經》選讀」這堂通識課程來說,《詩經》是兩千多年前古老的詩歌總集,其內容涵蓋了古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社會、人性、情感等多元層面。然而受限於傳統經學家特殊的解經習慣,歷代學者對《詩經》的詮釋解讀始終沾染著道德教化的色彩,使得這部「詩歌總集」成了教化「經典」,書中那些活潑真實的人性、情感逐漸被淡化淹沒,政治、教化則被不斷膨脹,一般人對這部古代典籍也因此心生敬畏,最終敬而遠之。
為了讓現代學生能夠真正走入這部經典裡面的世界,在課程設計上首先必須注意到如何提起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個人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便以現代人所熟悉的各種層面切入;而在教學方法上,則重視由學生親手操作練習,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裡,主動學習閱讀與理解古代經典的樂趣。
關於教學內容方面,可分作兩大部份:
一、《詩經》總論:首週至第七週,主要透過文本閱讀與討論:(一)引領同學認識、思考《詩經》在中國文學史與哲學史上,有何重要價值與意義?《詩經》有何特色?而身為現代的我們,為何要讀《詩經》?《詩經》與我們現實生活究竟有何連結?(二)引領同學深度認識《詩經》這一部韻文學作品中,運用到「賦、比、興」寫作手法的相關詩句,以讓同學更清楚了解作品的巧思與深義。(三)引領同學廣度認識何謂「風、雅、頌」,以及三者的差別。並透過課程中所擷選的《詩經》民族史詩、社會寫實詩、政治諷刺詩、征戍行役詩、農民生活詩⋯⋯,讓修課同學廣度的認識《詩經》各種類型的詩,深層了解二千年前大時空底下的歷史、文化、政治,以及人生百態。
二、《詩經》愛情篇:在引領修課同學們全方位認識《詩經》後,自第八週起,鑑於:(一)五倫之始是夫婦,實對家國天下有重大影響;(二)修課同學正值青春年華、對「愛情」往往充滿好奇;(三)十五國風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兩性情感詩,因此本課程後半部分將置於《詩經》愛情篇。除了鑑賞、品味,並欲涉及「從《詩經》看愛情與人生」,以反觀吾人當今生活,思考愛情、婚姻、兩性、家國、社會、政治等議題。
由於《詩經》是古代詩歌,其中〈國風〉多為歌詠男女愛情的民歌,因此在學期之初,課程並從認識民歌的角度切入,藉由民歌、流行歌曲的認識與比較,了解古老樸素的《詩經》內容的特性。如此一來,同學們可以在現代音樂學的基礎之下,了解在解讀《詩經》時,必須具備還原詩歌現場的歷史、社會情境;同時,也能因此認識傳統經學家在詮釋《詩經》時所採取的政治化、道德化的手段。有了這樣基礎的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或自己閱讀相關著作時,便不致於被各種不同的解讀法所迷惑。
此外,由於《詩經》具有特殊音樂性格的古老四言語法,單是文字的認識就足以令現代人困擾不已,更遑論如何深入詞意或了解全詩篇旨。對於這個問題,個人以現代修辭學和章法學為引導,帶領學生以動手書寫練習和共同討論的方式,結合對《詩經》創作手法「賦、比、興」的比較,使其能逐步掌握解讀的規律原則。如此一來,當學生具有自我閱讀與詮釋的能力之後,再加上課程中討論的引導,對於有如謎題般的古老詩歌,往往能從中感受到破解謎題般的樂趣!
《詩經》詳實地記錄保存了古老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與情感思想,而個人課程設計首重教導學生認識解讀的原則和方法,如此一來,學生就像掌握了釣魚的技巧一般。所以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便必須針對學生「最想釣什麼魚?以及釣什麼魚?」此點來思考。
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本課程以大學生最感興趣的愛情課題為期中考後的主要單元,再輔以有關政治、歷史、社會等單元,這是同時兼顧了學生的興趣和通識課程全人教育的宗旨。
而在學期末,本課程則安排了「詩歌發表」的活動,這是一個《詩經》閱讀後的「再創作」作業,也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體檢。這項作業,同時涵蓋了學生對《詩經》課程內容的知性學習和感性體悟。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學生首先必須對課程內容有具體的知性理解,才能夠提煉出真實的感性體悟。同時,在認真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感受到字斟句酌、嘔心瀝血的折磨,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練習書寫的機會,一方面也能讓他們日後在欣賞各類文學作品時,會因為這次的創作經驗而對作者或作品有一種全新的認識。「詩歌發表」在個人《詩經》課程中進行多年,在各學期修課學生中已經累積出不錯的口碑。
本課程除了針對全學期做出系統性的教學主題安排,同時在各週次的教學方式中,也設計了各項活動設計。
教師首先必須針對各週次的核心教學目標,給予學生提綱挈領的講授引導,再針對各項細部的教學目標,設計出討論問題或各類活動,使學生得以主動思考並相互討論。而問題討論的設計,則必須以該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主,或提出思辨性的題目,或設計出模擬作品內容的情境題目。至於活動內容,有些單元適合輔以相關影片,有些內容則適合遊戲、戲劇、朗誦或書寫等活動。整體而言,課程的進行必須在教學目標的既定基礎下,以學生的需要為主要考量,以各單元教學目標的特殊屬性來調整,有時以教師講授為主,有時則以學生參與為主,兩不偏廢。這樣一來,既減少了教師全盤講授所造成的學生聽講疲乏,同時也避免了今日流行的「翻轉教室」裡,完全以學生為主體而造成的教學目標偏重不均、或教學內容流於淺薄等問題。
要之,《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從來自不同地方、反映不同風土民情的十五國風,我們可以傾聽基層人民最真實的心聲,而從大雅、小雅和三頌,我們則可以聆聽朝廷宴饗和宗廟祭祀的貴族樂章。《詩經》如一杯香茗,在悠悠時光的浸潤下,流溢甘醇的芳香,值得好好品味。我們將驚喜的發現,《詩經》裡先民百折千迴的心情、心事、心聲,隔著兩千多年的時光之河,我們依然可以懂得,並產生無比的共鳴。我們將發現,在塵世的繁華裡,情感的傳遞是没有時空隔閡,是可以心心相映。是以本課程:一、以主題單元方式,引領修課同學鑑賞品讀《詩經》,體會詩中意象,契應詩情、詩意、詩境。二、輔以古今民歌與相關文學作品,以熟稔《詩經》文學筆法與文學藝術特色。三、課程後半部分,則扣緊《詩經》愛情詩篇,以反觀吾人當今生活,思考愛情、婚姻、社會⋯⋯相關議題。希冀引領修課同學一起來「讀詩」、「品詩」,穿越二千年,一同聆聽先民最淳樸生動的心靈樂章。
王月秀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