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戰結束後(下稱二戰),國民政府派金開英來台,負責接收日本人石油生產、煉製與營運相關設備,包括在新竹的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330公頃土地和100棟設施及廠房(下稱六燃)。後來北京清華校友的金開英擔任中油總經理。1955年,中油撥用自六燃的 40 甲土地給清華大學建校,他也是 17 位建校籌備委員之一,目前化工學系仍有金開英獎學金。在此種能源科技的脈絡下,從此清華在新竹落地生根,六燃也成為清華人的歷史現場。


資料來源:趙家麟,2014

  為何有六燃?話說二戰期間,軍國主義高漲的日本,於1936年廢除倫敦條約1,準備擴張軍備,掀起戰事。同時期,石碳(煤炭)轉向石油的時代也來臨,因此海軍與陸軍(當時空軍分屬陸海軍,因此兩者皆有航空隊)也開始籌備8個海軍與4個陸軍燃料廠,石碳與石油併設,包括無煙碳、航空用揮發油、艦艇用重油、人造石油、生質能源(包括失敗的松根油)。海軍所設置的8個燃料廠,第3、4、5 廠本來就是煤礦所,1、2、6為石油導向的新設廠,101及102廠為油田所在地,8個廠中有4個在殖民地或佔領地,六燃在台灣,五燃在朝鮮(現北韓)。陸軍燃料廠4個中有2個在殖民地或佔領地,南方廠其實就有6個支廠。不管如何,人才需求孔集,如同1943年的學徒出陣(一般大學生也要上戰場)的政策,更早的1940年就建立了技術將校制度,以陸軍燃料廠的1409位將校為例,44.3%來自一般大學,又以東大為多,如以技術觀之,則以京都大學為最多,後來於1981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福井謙一教授,1941年就曾以京都大學研究生身份參加了技術將校的工作2

  從 1939 年起籌建台灣六燃, 1944 年完工,總部設在台灣的高雄左營,而其合成部設在新竹東區,新高(清水)還有一處分部。後因美國之轟炸,六燃廠的總部便搬遷到新竹,六燃的主要任務是企圖利用殖民地的植物煉航空用油,包括樹薯與甘蔗發酵成為丁醇以及異辛烷,更配合當時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現光復路上的工研院化工所),成為當年生質能源的先趨研發重鎮,也成為新竹科技研究發展的源頭之一。新竹在日治時期就是戰略重地,軍事單位包括第九師、海軍航空隊總部、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部、第61海航空廠軍第六燃料廠本部等。也因此使得新竹在二戰期間成為全臺灣被盟軍轟炸落彈量最多的城市,數量為2340噸、而高雄2290噸、台南1860噸。可知當時新竹的戰略重要性。當時新竹有4根大煙囪,被炸掉3根,今天清大對面碩果僅存的大煙囪其外壁上仍清楚可見被盟軍飛機掃射留下的彈痕3

  六燃相關設施包括發電廠的大煙囪 (現建功國小附近)、總部(現光復國宅大樓)、研發廠房、油漕、公共設施與小鐵道(後來忠貞新村)、海軍子弟學校/海軍工程部 (現光復中學)、再利用油漕(現建功國小大圓桶研討室)、地下油漕群(現建功中學)、海軍新村 (現光復中學旁邊)、高級軍官宿舍(現光明新村)、一般軍官宿舍(現清華大學)、海軍子弟學校老師宿舍 (現清大與光明新村)、第六燃料廠化學工廠 (曾為美軍顧問團宿舍與清大北院)、六燃油庫 (現中油油庫)、 海軍消防湖(現清大成功湖)、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 (現工研院化工所)、日本玻璃 (硝子)株式會社 (現帝國新廈)。1944-45年間,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部在菲律賓所創立的「神風特攻隊」也曾移防駐紮在新竹基地,部份隊員們居住於十八尖山的山洞中。不過最大宗者當然是國軍眷村,陸軍公學新村 (490戶)、陸軍赤土崎新村(219戶)、北赤土崎新村(15戶)、空軍忠貞新村(218戶)、陸軍文教新村(98戶)、陸軍北精忠新村(31戶) 、陸軍南精忠新村(69戶),六燃最外圍還有陸軍貿易二與八村、陸軍金城新村、敬軍新村、日新新村等。 簡言之,在這個歷史現場,先後出現日軍、國軍與美軍的脈絡。

  其中美國脈絡與清大有關,由六燃化學工廠改建為新竹區美軍顧問團宿舍,後來成為清大北院。國府來台(1949),因韓戰台灣成為反共堡壘,於是美軍顧問團 (MAAG)於1951年5月1日抵台設立,至1979年4月26日止共28年,最多時有2347人,總部在中山北路現足球場。1955年駐台美軍協防司令部成立 (現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台銀奉命在各地為美軍顧問團興建七處宿舍,其中即包括陽明山 (當時也提供給 MAAG 台北總部的員工當宿舍)、天母、樹林口 、清泉崗宿舍、台南、屏東與新竹宿舍等。台銀以40元一坪之價格向中國商銀購買,於 1955年招標興建,由香港營造廠陸根記得標,1956年新竹的美軍顧問團宿舍完工進住。想必為慶祝中美合作(中美建功),該宿舍三邊分別命名為建中路、建美路與建功路。一共興建34戶 (兩戶於1965年燒掉,另兩戶於2005年燒掉),另建游泳池、會館 (包括醫務室、圖書館與電台 )與地下貯水漕,而該電台為美軍海岸線雷達系統之一環,對面(現創世紀靠中油處)還增建簡易壘球場。曾幾次美國來自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的雙頭螺旋直昇機在簡易壘球場降落,並帶來球隊與美軍顧問團比賽。當時大門有兩處(29與31號側),面對現在之公道五。 而一個34戶的「美軍眷村」被周圍至少12「國軍眷村」包圍,最近的一圈有四個「國軍眷村」,共942戶4

  就在這塊清華落地生根的六燃原來基地上,相關設施也成為後來清華主導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對象,包括反李長榮之環保運動、搶救清大北院與二戰工業遺址等文化運動、成功湖畔的綠市集運動等。過程中,也陸續成立或積極參與民間團體,如致力環境問題的「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關注海岸環境生態保育問題的「新竹市野鳥學會」、 關心古蹟、文化、政治等的「新竹文化協會」、從事社區工作的「種籽工作室」、以及竹掃把行動聯盟等,大多是由清大師生所創辦發起的,當然因地緣關係,也有交大及竹師師生的加,,特別是清交有梅竹賽,卻常因故停賽,因此前述的社會參與有時也被稱之為:社會參與梅竹賽。

  六燃遺址的區域都算是清大的生活圈,附近的光復國宅、公學國宅、忠貞新村、文教新城、夢竹國宅等一向是師生熱門的租屋地點,更不用說宵夜街,但說到日本海軍的第六燃料廠,大概沒有幾位清大師生知道。過去有三次機會,清大利用通識課程、服務學習及清華學院小組活動等,企圖在環境上與文化上改變宵夜街,包括行人徒步區等,將宵夜街視為延伸校園 (extended campus)。

  六燃的大煙囪是在 2010 年 2 月 9 日登錄公告為歷史建築,3 月 30 日於新竹市建功國小大圓桶召開「二戰遺址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暨眷村保存說明會」,竹掃把聯盟開始參與本文化保存運動。當時輔大的趙家麟教授開始帶著景觀系所的同學一起收集及調查遺址相關資訊,成為竹掃把聯盟的文化夥伴。其間意外在大煙囪內發現稀有物種霜毛蝠,依照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判斷,霜毛蝠冬天四散在各山頭上冬眠,每年五到八月是繁殖期,推測牠們是四、五月飛到大煙囪內,當成「產房」及「坐月子中心」,等到八月幼蝠長成後又各自飛散。此種生態與文化資產並存的景觀特別引起關注,包括生態蝙(霜毛蝠)與文化黑蝙蝠(黑蝙蝠中隊)的對話更是新竹的特色5

  原本六燃廠上百棟的各式廠房建築,在經過 70 年環境的變遷,土地移轉開發後,在 2104 年初僅剩最後十棟,除了已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大煙囪外,在原來煉油廠區(忠貞新村)另有七棟大小不同、功能型式各異的六燃建築群,被後來的眷村建築給包住、圍住、填入或融入,形成了日遺工業建築和眷村共生共構的特殊景象。這些景象包括龐大的煉油廠房裡蓋成了「屋中屋」和「屋中樓」,這些活生生的眷村生活場景在 2013 年夏天逐漸走入了歷史6

  在國防部推動的都更計畫之下,文化保存面臨很大的壓力,於是在 2014 年 1 月 18 日起至 1 月 26 日間,中原大學建築系與景觀系研究生以新竹市忠貞新村海燃廠遺構為主題,由曾光宗、林碩彥、陳宇進、趙家麟老師指導,於新竹市演藝廳 A 展場展出 「兼顧地方發展與歷史保存的都更設計展 – 結合海燃廠遺構與忠貞新村歷史記憶的都市更新」展覽,提出各種共生的可能性。竹掃把也提出文化保存型都更的觀點,不但前往市政府陳情遊說,並先後在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及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列席陳述。 特別是 2014 年 4 月 3 日早上,居民為了自拆獎金誤拆了煉油廠房的一角,震驚了社會, 隔日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此後,民間團體、在地居民與政府曾會面數,尋求共識,例如要求國防部釋出善意,不要自拆,亦可拿到獎金。在此過程中,國防部以都更方式陸續處理 900 餘處眷村,雖然有 13 處依「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計畫」保留,但仍被監察院糾正:眷村文化保存是國防的責任。

  保存行動過程中,特別提出 2012 年 11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組織下之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 (TICCHI) 在台北舉行大會,會中所發表的「台北宣言」,被視為離開聯合國之後,唯一以台北為名之宣言,其中兩條特別重要。第二條:「亞洲地區的工業遺產面臨閒置或拆除的命運,因此採取從國際層級、國家層級到地方層級的保護策略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工作」。另外第六條:「亞洲地區工業遺產大都由西方國家或殖民者引入,廠房建築與設施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具備當地建築史、營建史或設備史的美學與科學價值,因此應該以整體性的方式保存⋯..」。直到 8 月 24 日審查結果公佈通過六燃遺址建築群,惟 1 號廠房含(俗稱的寡婦樓)仍以意象保存與部份保存收場,但卻在2015/4/4整棟被偷拆破壞成為廢墟。保存戰線應回到中央的國防部與文化部,台北宣言在國際或國家層級以及科技源頭的意義將發揮文化保存的效果。

  另一個失去的歷史現場在宜蘭南機場:當時的清大宜蘭園區。該機場在1944-45年間是日本神楓特攻隊的機場。綜觀從臺灣基地出動的特攻隊,出擊架次最多者,首推新竹機場,次為宜蘭。但如就最後沖繩島十次的「菊水作戰」,宜蘭參與三次,主要由後半段的「菊水5號」開始,計出動46架次,總共陣亡46人,飛行員的最大特色是多為大學軍官者(學徒出陣的一環),包括名校早稻田、慶應義塾大學、法政大學與日本大學。1945/6/7台灣最後特攻機由橋爪和美一飛曹與柳原定夫二飛曹自南機場起飛,結束了他們的生命以及神風特攻隊在台灣的悲劇性歷史。宜蘭南機場出現過十種機型:零式、一式陸攻、飛燕、銀河、新司偵、天山、吞龍、鍾馗等7

  在歐洲大學史中,Town and Gown(市鎮與學士袍)被視為主要的關鍵詞,突顯出大學與在地市鎮的互動關係,包括歷史上大學生與市鎮居民的衝突等負面的互動。大學如何把在地市鎮當作一本打開的課本或延伸的校園,產生互利共生的抓地力,當然是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或可稱之為大學新的社會貢獻度(SCI :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清大落地新竹,更應該以引領思潮,帶動社會進步的方式,產 生抓地力。本文以社會運動(環保運動、文化保存運動與綠市集運動)為個案,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期許清大在 Town and Gown(市鎮與學士袍)的互動上朝向共學與共榮,也就是我們共同的未來:新竹的未來就是清大的未來,更歡迎原竹教大的伙伴們:新清華人一起參與,展開「讓歷史現場成為學習現場」運動。

王俊秀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1 1930年4月22日由英國、義大利、美國、日本 義大利與法國締結的倫敦海軍條約,實質名稱為: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以限制締約國海軍主力艦數目、噸數與武器裝備等為目標。此條約的限制對日本很不利,因此日本曾在此限制內以重巡洋艦高雄號為範本設計出最上級輕巡洋艦
2 王俊秀(2016) 二戰期間的日本陸軍與海軍燃料廠(初稿),未發表
3 趙家麟(2014)大煙囪下的故事,新竹市文化局
4 王俊秀(2006)美軍眷村在新竹:口述歷史的觀點, 《竹塹文獻》雜誌.:37期:頁8-31
5 王俊秀(2015)清大的抓地力:社會運動二三事 ,《竹塹文獻》雜誌.:51期:頁2-23
6 趙家麟 (2014) 實踐台北宣言 保存新竹忠貞新村二戰工業遺產: 煉油廠房(寡婦樓), 風起網站,2014/6/14
7 王俊秀(2006),神楓特攻隊在台灣,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