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乃是其所涵之信念與價值足以歷久彌新,超越時空限制而對現今人類社會仍具有影響力,此為受人文學科訓練者皆以為無庸置疑的。《史記》中有很多故事,故事本身就是經典,讀者聽故事的同時也接受了經典薰陶,這就是讀《史記》最有趣的地方。

  傳之久遠的故事不只是好聽、好玩,它經常也是寓意深遠,就看讀者如何閱讀。是而看似簡單的故事,乍然聽之也許只能搏君一笑,但若更進一步思索,卻又可以另外理出發人深省之處。

  舉例來說,劉邦當皇帝以前有很多荒誕不經的故事,比方他年少時喝酒經常賒帳,醉酒不起卻被看成是臥龍在榻,亡命深山時,藏身處的天空總是紫氣不散,醉斬擋路白蛇卻被說成是赤帝子殺了白帝子,凡此種種今人聞之都將斥為謬說,但是故事的弦外之音卻值得深究。那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怎麼樣的社會呢?他為什麼要捏造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來迷惑人心?一個後人多稱「無賴」的劉邦卻能受到眾人幫助與愛戴,終究成為創造時代的英雄。因為他有決定賭上性命的決心?有成功者的人格特質?或是他能成功地製造與論、把握住時代趨向、迎合了轉型社會的需求?或是他根本就是一個卡理斯瑪型(charismatic)的領袖?這個愛說大話的人,不但造就了個人事業的最高峰,也開創了族群命運的新紀元。這是個有關個人生命乃至於族群命運的嚴肅思考。

  我從小愛聽故事、讀故事,也看過很多「小故事的大啟示」之類的書,故事看完了,「大啟示」就跳過,因為以前故事書中的大啟示,總有太多那個時代所需、教忠教孝的內容,千篇一律,看久了很膩。每次我都想著自己能不能幫作者們編個不一樣啟示,寫個不一樣的結語。

  說教是很令人厭煩的,彷彿只有說教的人才是真理。

  但是真理是什麼?每個時代裡的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追尋。

  隨著年齡增長,我從一個聽故事的人,慢慢變成一個說故事的人。我開始思考,每一個故事到底有什麼意義。尤其當擔任起教授《史記》的工作時,更不得不再三思索:歷史事件呈現了什麼?歷史要告訴我們什麼?身為一個說者該如何說?他的聽眾能聽到什麼?能得到什麼?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一個寫史者有關神聖使命的自我期許,也是敬告所有人讀史時該有的嚴肅態度與恭謹心情。然而作為一個授業解惑者,必須要能說經、解經,卻又不能當一個只要說經、解經、讓同學聽聽故事、抄抄註釋、學學成語的「唸經人」,最起碼要用有趣的方式這些故事進入聽者內心,引起共鳴,激起他對社會現狀的關心,對自我人生價值思考,這樣講故事才有意思吧!

  然而如何對經典有恰如其分的認識與詮釋呢?如何將《史記》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歷史轉折變化中的意義加以呈現呢?歷史故事、歷史人物隨著時光流逝雖然皆如浪花淘盡,然而今日社會的習俗傳統、文化方向,乃至吾人熟習的思考模式與情感認同,卻可能仍不由自主地與之同趨合流。「為什麼呢?」這是我經常問學生的一句話。上課時,我講給學生聽,學生也講給我聽,我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在歷史中的脈絡與線索,歷史是不斷變化的,學生自己要去發掘比對故事中的人物個性、處境,自己去感受所處這個時代的變化與衝擊。好好去想一想,在這個變動的時代裡,「我」要當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經典閱讀的意義,其實是透過經典記載與古人對話,從對古人智慧的體悟中重新創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價值。佛家說「明心見性」,即是個體面對了巨大的時代洪流,去能找到自己何以安身立命之處。於是個體不再是天地間的孑然一身,人不應該是工廠裡的一顆小螺絲釘,科學家也不僅只是一部能生產能設計物質的機器,人之所以能身心安頓,是因為找到他的生命在時空中的價值與歸屬。

  言者有心、聽者有意,希望《史記》的故事可以一直講下去。而言之若有未竟、意蘊似有未窮,經典由此啟發人心,也由此成為經典。

  這是作為一個說解經典的我,內心的一點探索。

張菀琤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