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地方,知遇在他鄉」是人們來到新竹的寫照,卻也隱含了人們對於新竹生活的期待與失落。截至2015年底,新竹市擁有全台灣最密集的高科技園區和大學,伴隨著高收入、高消費力與高生育率,卻因為高達二十萬的外來人口(占全市人口數17%),讓新竹彷彿成為外地人來此「工作」而非「生活」的異鄉。但是鮮少人知道,其實新竹在歷史上亦是北台灣建城最早的城市,具有日據時期風格的新竹火車站更被列為國家級古蹟之一;「新竹不缺少故事,只是缺少人挖掘」這事實,一直到「見域工作室」的出現,才漸漸有了轉變。

  座落於新竹市區北門街的見域工作室,又稱為「見域亭仔角」,是由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為主的學生群體所創立,自2014年開始便以「創造文化載體,重新連結人與城市」為目標,陸續出版了《貢丸湯》獨立刊物,也積極打造實體空間、搭配策劃活動,一步一步以小團隊、小規模地「接地氣」,藉由訪談挖掘出新竹的奇人軼事,建立與在地脈絡的連結。

  其中共同創辦人謝爾庭,是新竹高中畢業的在地學子,一路從清華材料畢業後考取社會科學研究所。他說「見域」其實有「看見地方」的意思,而見域亭仔角的所在之處,更是新竹開墾先民王世傑後代子孫的住宅─採用傳統竹編的建築工法,同時也保有日治時期與民國初期的城市風貌。

  在見域的團隊裡,謝爾庭扮演著總編輯的角色,負責規劃《貢丸湯》的視覺設計、專題與宣傳贊助等,他透漏:一般雜誌大多都是將編輯和寫手分開,而他們則是編輯身兼寫手、必須策畫主題意象再請攝影師一同採訪;也正是因為編輯生態的不同,使得《貢丸湯》閱讀起來更有連貫性。

  在《貢丸湯》裡,看不見生硬的文字轟炸與莫名的圖片滿版,而是以特別的編排策略來讓讀者能夠「深入淺出、樂在閱讀」:首先由「封面故事」勾起讀者對於本月刊主題的興趣,接著從「硬專題」切入深刻的議題討論,並且夾雜圖片較多的「軟專題」帶領讀者走進見域的故事情境,最後再以圖文並茂的「人物誌」回顧當月的採訪對象與地方店鋪。

  《貢丸湯》就像是一本手作小書,強調的是原作者的「獨立精神」,也具有少量印刷、裝幀特殊、不以營利為目的等特色;對於見域亭仔角而言,《貢丸湯》更是一本能代表地方說話、也為團隊發聲的文化載體─民眾因為讀了《貢丸湯》而更認識新竹,也因為讀了《貢丸湯》而更熟悉見域在守護的價值

  然而,他們卻也面臨到出版業的慘淡競爭與經營困境。謝爾庭提到:在網路發達的這個時代,傳統媒體是很難賺錢的,追求損益兩平就已經是一段長遠的歷程。目前《貢丸湯》在營收結構上光是印刷、人力成本就占了售價的一半,加上通路商又會抽二至四成不等,因此實際的獲利是少之又少,大多時候反而是當作在「做宣傳、打知名度」。有趣的是,他們也發現會購買《貢丸湯》的讀者們,大多不是新竹在地人,而是在台北與各地獨立書局的文青讀者群;甚至還有公司行號訂購,並且有行銷公司主動洽談廣告代理與創意合作。這一切也展現出「民眾是為了支持而訂閱」,讓見域也一步一步被人們看見。

  關於團隊在經營上的困境,謝爾庭以正向的態度看待:音樂產業同樣也受到網路影音的發展而萎縮,但是歌手卻能藉由演唱會的現場演出來打破網路音樂所無法取代的價值;見域目前正是積極藉由「地圖」、「藏書票」、「合刊成書」等方式創造《貢丸湯》與坊間雜誌的不同,跳脫以往對於雜誌「看過即丟」的印象,期望將這一路上累積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來,甚至跨足成為在地民眾與外來旅客的旅遊專書。

  在團隊成行的這兩年間,見域亭仔角的從一開始《貢丸湯》的編排紊亂,到現在能夠熟悉印刷紙質、色彩、結合行銷通路與視覺設計,並且也提供「舊城區導覽服務」,帶領民眾、兒童手拉手串起東門城的歷史脈絡。他們先前發行的著色本更因為大受歡迎,也讓各家單位積極效法,讓新竹市民漸漸能夠藉由他們提供的「文化載體」去參與活動、了解背後的意涵與在地的故事。最近,《貢丸湯》更成為2015年新竹市文化局的推薦讀物,在旅遊推廣影片中陪著主持人踏遍新竹的小角落,嘗嘗美食、聽聽故事,看見新竹的城市風貌。

  參加過見域亭仔角導覽的葛同學表示:「在新竹住了三年,我對舊城區還是非常不熟悉,平常不會特別到那個地方,到了之後也不會特別去注意那裡的歷史、建築、招牌等等。我覺得這就是文史工作最有意義的地方了吧,他們替這個地區說故事,讓我們知道建築不單單只是木材、水泥,而是乘載著歷史的故事,它的存在變得更有意義,而這裡的店家、老闆的故事也被記錄下來。以後再走過這些地方,就會覺得自己走過的是值得留心的故事們。」

而另一位廖同學也分享了他的收穫:「由於一直有在關注在地誌的發展,對於今天分享的內容感受十分深刻,尤其自己對於地方故事、社會文化這些內容特別關注,未來也想要以這方面為求職目標,因此收穫十分多。」

※撰者回饋:
未來大家如果經過新竹市區,在到城隍廟享用小吃之餘,
不妨也步行到北門街口的「見域亭仔角」坐坐,這裡備有咖啡
與各類在地活動訊息,以及他們最具特色的《貢丸湯》,帶您
品嚐新竹城的故事風味。《見域Kendama》
地址:新竹市北門街74號
營業時間:19:00~23:00
預約電話:03-522-5610

※附錄:心得分享者原文(擷取自媒體與寫作部落格)
葛謹瑋
在新竹住了三年,我對舊城區還是非常不熟悉,平常不會特別到那個地方,到了之後也不會特別去注意那裡的歷史、建築、招牌等等。我覺得這就是文史工作最有意義的地方了吧,他們替這個地區說故事,讓我們知道建築不單單只是木材、水泥,而是乘載著歷史的故事,它的存在變得更有意義,而這裡的店家、老闆的故事也被記錄下來。以後再走過這些地方,就會覺得自己走過的是值得留心的故事們。
除了記錄,他們在地的觀察也能看到一般匆匆走過者看不到的深層問題。例如每個人都知道那裡的交通很亂、但不見得大家像他們觀察到在表面問題後的各個原因。能幫助地方找到問題產生點、讓大家看到、嘗試幫助解決問題,也會是地方工作者的貢獻吧。
見域應該算是較為成功的地方誌了吧!佩服他們從無到有建立自己的理想,但也深刻看到現實給他們的困境與壓力。
廖毓強
由於一直有在關注在地誌的發展,對於今天分享的內容感受十分深刻,尤其自己對於地方故事、社會文化這些內容特別關注,未來也想要以這方面為求職目標,因此收穫十分多。
如果說早上的電影和下午的分享互相呼應,最感觸的莫過於是理想/現實的考量,見域嘗試用自己的力量,走的是地方小眾、排除大公司的資本金額進入,而是尋找理念相同、有共同目標的一群合作夥伴,在目前的社會下生存並不容易;如何有效的利用刊物/活動,產生參與者與主辦者良性的互動、有效的獲取利益且生存下去,一直是目前地方文史工作的重點。

媒體與寫作期末報告 – 見域工作室參訪專題報導
20160522/新竹見域亭仔角/撰文:羅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