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崩壞出版之後,有位社會學前輩憂心忡忡地告訴我,想鼓勵一位表現良好的碩士生攻讀博士,該生卻以擔心畢業的出路而拒絕了,未來博士班招生將更加困難。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不僅出現於臺灣,也在日本、南韓等「學歷病」風行的社會發作,更在教育商品化的起源地美國四處漫延。

  原因無他,即是篤信市場機制可以達成最有效率分配的結果。當一個社會有人想要念書,有人想要開學校提供就學機會,有什麼不好?只要透過市場的供需法則,即可以讓更多人獲得學習的機會,當然背後也代表有更多教育企業家可以獲利,更多高學歷者可以擔任大學教職,甚至更多的窮鄉僻壤可以因大學而發達。

  只不過事與願違,大學擴張的結果,碰上少子女化的人口轉型,反而造成學用落差、教授失業以及大學倒閉,整個高等教育陷入通縮的困境。其實真正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蛛網理論,對於生產週期展的產品,像是農產品或教育,資訊落差會造成供需不均衡現象。當市場價格良好時,生產者競相投入生產設備、擴張人力,來獲取更多利潤,造成供過於求之後,價格下跌,生產過剩的產品只有滯銷或毀滅,經常可以看到一窩蜂地種植特定作物或者是豢養牲畜,農民含淚以怪手推平農產或是淌血殺雞的悲劇。

  人才培育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無法讓一個辛苦拿到博士學位者人生重來,不選擇升學路徑;也難以讓已經停辦學校的中年教授轉職,找到適合的工作。當然人和其他產品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生命選擇,像是透過職業訓練而轉業,只不過中年轉業何其困難,只是在社會結構轉換下不得不的職涯改變。社會及家庭資源誤置,造成國家社會以及家庭與個人的苦難。

  反過來說,大學不該被窄化為職業養成所,國家唯一可以做的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好好管理教育公共預算,投注於國家社會所需的人才培育,讓每位個人依個人需求做生命選擇,在資訊公開透明下決定是否要上大學以及何時上學?

  對於徘徊於升學與就業的同學而言,如果不要把高等教育當作單純的人力資本投資,並要求在收入上能有即時回報,就能更加海闊天空地學習。大學的目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要因為容易就學而盲目入學,由於無法就業而停止學習,即可達到大學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