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有一位大二學生,他一開始期待他的職涯能夠對環保有正面幫助,但是當他進到書院上過「水質監測」的服學後,發現科技對於環境居然產生如此大的污染,於是引發他思考「要走學術?」、「要走科技?」還是根本就應該「放棄科學」的疑問。大二下學期,他向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申請到葡萄牙塔美拉生態村見習,獲得全額補助,他成為最年輕的入選者。當然大家看他也許只是另一個優秀學生的例子,可是別人不會知道當他在準備時,找一些老師幫他看問題時,他是一位從來沒有這樣報告的新手,整個主軸不清楚,也不清楚他要去那邊做什麼,可是那時候我就猜測他會入選,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有很清楚並且從他身上長出來的核心問題意識,那種能量是非常強的,後續的準備工作只是技巧的訓練,然而這種跟自己非常有關的核心問題意識不是很容易出現的。在塔美拉生態村他的問題獲得了解答,但是這解答並不是哪一個人告訴他什麼,而是他在那個環境自己體會出來的。去塔美拉生態村之前,他非常擔心他的生涯選擇到一個,後來自己不自知變成一個傷害環境的殺手,到後來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去塔美拉生態村之後,他領悟到不是怕做什麼傷害環境,其實做什麼事情都可以,重要的是你抱持著什麼心態在做。這期間他也曾經去嘗試過地質所想要研究水文,後來他選擇走XX所。
會想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在陳述這位同學的優秀,而是在一次留宿計畫面談中,我遇到一位想要有成就,想要將心思完全放在課業,剛好未來也打算考XX所的同學,我跟他說了這個故事,並且問他:請問你認為是這位學姊未來成就會比較高還是你?
當兩位同時進到XX領域,這門學科所研究的領域也是非常多元,你要選哪一個領域研究?你要如何選擇?當我們放棄探索,只想以社會觀點或是賺錢多寡來衡量時,請問未來會賺錢的行業別會改變嗎?或是當名與利拿到時我們會想要再進步嗎?於是通常鞏固權力、與人攻防成為我們年長後的主要工作。而另外這位學姊,他的核心意識非常清楚,他在選擇方向時可以很容易的選擇,整個力量是花在一個方向上,並且要在多元的社會中想要爭取位置或是資源時,因為他的意識清楚,當然就容易達到。(當然這樣說法太過簡單,真實的世界的狀況,是在這些處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遇到自己的障礙點或是關卡,誰能覺察自己、面對自己才是突破自己的關鍵。)。當我這樣跟他說的時候他被我說服了,他想找他的「核心問題意識」。但是有這麼簡單嗎?當然沒有。大多數同學總想要一次到位,經常在問我:佑銘老師,我想跟你聊聊,希望知道我可以往哪裡發展才對。通常這樣我會提供幾個方向給他們:
1. 如果有過去已經在問的問題,試著拿出來檢視一下是否是自己很想回答的核心問題。
2. 如果都沒有,試著從自己非常有興趣的事出發,試著去提升它,創造社群或是舞台。像是喜歡彈樂器就試著辦像過去厚德書院的草地音樂會,或是現在載務書院同學在辦的夜律素,讓原本自己玩音樂的興趣變成可以營造社群,一群人玩才有機會玩出創意,並且讓自己有經營社群的能力,未來出社會都還可以運用。
3. 如果很想專心在學業,那就問你選擇這個專業的核心意識是什麼?是什麼讓你選擇這個專業?
4. 如果還是都沒有,那我建議找一個「虛擬目標」的核心意識,我有時候會跟同學說「次要的」核心意識,目的是先讓自己動起來。可以從自己現在比較有一點點動能的事情下手,我們通常對於要什麼比較難回答,但是對於不要什麼就比較容易知道,但是如果不動,怎麼會知道呢!
一個人如果經歷這些過程,他對自己的了解會更加深刻,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有比較敏銳的人生方向嗅覺,他的直覺會不斷地被訓練出來,他所期待的資源也會自然的跑出來,或是說其實資源都在那邊,只是你的覺知有沒有打開,可以足夠辨識到機會在哪裡。學校的課程教會學生很多知識,但是最重要的探索方法或是探索方面的研究,我可能因為接觸有限比較少聽到,個人認為這方面的重要性恐怕比知識來得重要。以上只是一位書院導師在實務經驗上所看到的面向,當我用這樣的角度切入時,很多同學是可以接受的,於是想說分享給大家,希望拋磚引玉。
許佑銘 老師
清華大學厚德書院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