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有著自己的文化符號,對於音樂認知有著自身母體文化與習慣的融合,我們時常用主觀態度看待著不同於自身習慣的文化現象,出現許多對於傳統與民間音樂議論。在台灣除了一部分民族音樂學者與關心異文化的學者之外,在音樂教育的養成仍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在本身的研究與教學範疇當中,以文化為根基,除了帶領學生理解自身台灣各地的文化習慣外,推衍至中國與世界文化現象而發展出的音樂現象。就以中國各地傳統音樂的發展當中,因為族群龐大,地域廣闊造成各種族群演變出不同的音樂習慣與風格,所謂風格指的是一種經過長時間積累,逐漸約定俗成的一種表現方式,方可稱為風格。

  在各族群與各地域性所演變出來的音樂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從音高的使用、音階的排列等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例如: 長期接受西洋視唱練耳訓練的人,在聽中國陝北地區的音樂時,總是會覺得(SI)這個音總是不准;聽到傳統京劇時,京胡的五度定弦時總會覺得京胡的五度定弦太寬,認為這是不準的定弦,在音樂特點上,中國南方江南一帶皆用三度內的音程,北方習慣用四度以上的音程組合,這些音程的距離感又未必與古典音樂中的音程完全相同,但這些音樂習慣都透露著各地的地理環境,文化習慣的表徵。對長期接受鋼琴訓練音準的人來說,這些音準都是不準確的,這樣的偏差普遍存在於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音樂工作者當中。其問題出在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總認為自己接受到的訊息是對的,甚至於是絕對的、唯一的,因此,他們會用自己所認知的習慣去判斷與之不相同的音樂種類。 所以應該從藝術欣賞的廣度加強,認識許多不同藏落於世界各地與異於自身文化現象的音樂表現,而從中國音樂入門也就從相近的文化現象來做發端,推演至世界。

  西方視唱練耳的方法在訓練判斷聲音的變化上是很好的,但西方視唱練耳以外的音樂基礎觀念,卻也有著它存在的特點與重要性與不同。異於世界音樂與其他非是主流或是其他的異文化音樂現象時,以借用的和絃、音程、音高變化都能準確判斷的同時,都屬於點狀的紀錄與判斷,但在世界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當中,除了點狀音的判斷外,還有其中「潤腔」所產生的滑音現象,在這一類異文化的音樂型態當中「潤腔」的表現就是音樂審美的重點,但在受到西方音樂環境下的欣賞者,對於這樣的判別似乎不是那麼靈敏了。

  如果將各種音樂現象比喻為各種類的餐廳,我們在飲用時都須遵守著各種禮節與習慣,例如:我們在中餐廳使用筷子,在西餐廳使用刀叉;在飲食當中中式料理品味著各種調味的變化與各地文化環境造就出來的酸、甜、苦、辣的變化。在西式料理中,有義式、美式、法式等等世界各地的料理,料理當中所透露的也是各國的文化習慣,在排餐當中吃不到像中式料理當中各式調味料,而是品嘗著肉質的鮮美。如果有人習慣吃西式排餐,到了中式餐廳點了炒飯與燉豬腳,拿出了刀叉,然後看著炒飯與燉豬腳,對著中式餐廳的廚師咆哮著為什麼這麼多調味,豬腳為什麼這麼軟嫩,為什麼不像西式豬腳一樣有嚼勁,刀叉為什麼這麼難使用,而感到失望與難過時,然後對其旁人抱怨中餐廳多難下嚥時,我想中餐廳的廚師們應該感覺到無奈,歸咎其問題,是錯在餐廳嗎?其實也就是自身品嘗美食的意識過於強烈而已,我們到各種不同國度的餐廳時都尊重著各種異文化的飲食習慣,那為何到了音樂現象時,時常用單一種欣賞模式套用到種音樂現象呢?

  就以中、西音樂來做簡單論述,無論中、西音樂欣賞其實都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例如:被譽為樂聖的貝多芬,他所寫下的經典作品這麼多,對音樂發展的貢獻是無庸置疑,就以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來做例子,貝多芬寫下交響曲中的經典之作,到底經典在哪裡?為什麼在學習欣賞過程當中,欣賞者常常會聽到昏睡,到底在欣賞貝多芬的什麼?除了論述他生平之外從音樂作品本身如何學會欣賞,那這樣經典的作品為何會讓人昏睡,我想這是需要去討論與論述的。在學習西方古典音樂的欣賞當中,常常讓人「感覺」到高級,但真正知道自己在欣賞什麼的人似乎不多,在西方音樂的欣賞當中,其實還有著文化差異性的問題,貝多芬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有著自己所習慣的文化符號,所以對於他音樂的紀錄就有著探討意義,也就是他所具有的獨特性,所以有了價值。在欣賞古典交響樂時是需要專心一意的去做欣賞,從出現的每個音符,感覺到高低起伏,就從聲響的起伏聽起,音型往上走時帶領著聽覺與自身律動往高處行進,往下時一起將聲響往內收,交響曲的詮釋著重於縱向的美感思維,有和聲、音程,各種和聲也代表著各種色彩,在交響曲中又有著各種樂器的交織編配,透過作曲家的邏輯產生變奏而發展成大型交響曲,各種樂器又透露著各種音色,在色彩與融合性中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除了欣賞交響樂主題旋律外,第二聲部主題與伴奏聲部如何分部聽到,讓聽覺感受到各種線條交織的美感,如果先具備這樣最基礎的欣賞狀態,我想能欣賞到更多古典音樂的內容。

  然而中國音樂的產生有別於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各地族群音樂現象都不單一為了音樂,傳統音樂當中,音樂現象的出現都為了生活,都是為了表現出文化方式,大部分都具備了某種功能性,這些功能性不是某人而創作了作品,而是集體工作而產生的一種聲響,有著固定節奏,有一定的音階排列,而形成的音樂作品,傳統音樂就由此孕育而生。在中國有廣闊的地域,在各省份當中都住著各種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習慣、不同語言、不同氣候等等差異性的環境。在欣賞中國音樂,有著各種不同文化的音樂表徵,在此將不同於自身習慣的文化現象統稱為異文化。在學習欣賞各種異文化音樂型態時,請將自身的文化習慣與音樂習慣先屏除,正如聽到廣東音樂時,就必須對該音樂文化所呈現出來的一切給予尊重,不應該期待在欣賞廣東音樂的同時會有著小提琴音樂音準、節奏、旋律或演奏美學。如果這世界上只有將西方古典音樂美感套用在任何音樂現象上,這些音樂還能有存在價值嗎?

  沒有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是絕對的,也沒有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是唯一的。如果我們在學習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以開放心態去尊重異族文化的存在,相信我們可以獲得的一定不僅僅是現在我們所認識的而已。

林心智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