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程於103學年度成立,迄今已經兩年了。這是跨院系的學分學程,課程主要來自通識中心與人社院,而由通識中心負責籌設與整合協調。個人因為承擔藝術向度的核心通識課程,曾經參與籌備的過程,希望能藉此機會介紹藝術學程的成立宗旨和重點特色。

為什麼我們需要設立藝術學程?

  藝術的欣賞與創作可以涵融美感、或藉以傳情達意;而體察與分析其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文化,更是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領域。本校雖然並未設置藝術學院,通識中心卻一直開設有不少相關課程,在實施向度區分及核心通識制度以來,藝術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其中一個向度。近年隨著文化創意成為國家所大力支持的新興重要產業,藝術所受到的關注有增無減,正因其既有文化的根底,也是激發創意的重要元素。由於通識中心有長期經營此向度的課程經驗,希望在這基礎之上,再進一步整合校內的相關資源,以提供架構性的修課導引,不但是呼應產業的新方向與需求,也希冀在更為系統性的學習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及人文素養。

整合人社院和藝術中心的資源

  校內的藝術相關課程仍以通識中心開設最多,但透過與藝術中心和人社院結盟,得以擴充與深化。同屬於清華學院的藝術中心,原本即是通識課程師資的來源之一,展覽與演出的活動更是課程的後盾,也可能讓同學有參與體驗的機會。個人的「認識藝術」課程便常帶學生去藝術中心觀展,並邀請藝術家或策展人在現場說明其創作理念或發展過程,學生也有機會直接發問溝通;藝術中心老師的策展實務課程,也可能以通識中心實作性課程所創作的作品為內容。這都是可就近合作的互補,與實務上的學習資源。人社院的理論及實作課程,也同樣有互補之效。例如台文所提供「電影鑑賞與分析」課程,通識中心的相關課程則有從台灣在地電影發展、或電影類型之考量的不同角度;歷史所和通識中心各自所開設的藝術史課程,能讓文化與時代的拼圖更為完整;人類所開出的「博物館與文化資產導論」,和通識中心的策展實務課,可說是代表學理和實踐的兩端。

兼顧知識性及實作經驗

  實作課程一直是通識藝術課的特色,從繪畫、陶藝、雕塑等不同媒材之視覺藝術、到古典或民謠之音樂創作,在各校課程中較為少見,過去也曾受到質疑,但因加強知識面的研讀講授,與對動手做之理念的堅持,仍然持續開設。實作性質的藝術課讓同學在創作的過程中體會創作者所需面臨的挑戰,不但可以培養自我創作的技藝,抒發個人情性,也可驗證或反省學理課程中所觸及的議題。今日的教育理念中,益發強調透過有系統規劃的動手實作,去激發創新的動機和能力,而且從設計到藝術管理,文創產業中也需要相關的實作能力,我們也肯定這樣的方向,因而將實作課程列為必修課程之一。

開展跨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藝術學程的成立,目標並非個別專業領域、或職業技藝的訓練,而是在陶冶興趣與素養的基礎之上,提供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這也和跨領域的趨勢息息相關。跨領域學習已經是當今的趨勢,藝術因可提供語言文字以外的多元表達形式,也能激發創意,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即使由藝術定義的內在來觀察,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音藝術等分類來看,藝術所涵括的內容原本就很豐富,隨著新科技和新媒體的崛起,也普遍被應用於多種藝術的表現上,大眾文化勃興,不斷挑戰對藝術的古典定義,彼此的疆域愈加模糊,表現的形式更是越來越多樣化。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趨勢,我們希望提供架構性的指引,和多元化的內容,但保留較多的彈性,將學習和跨領域的主導權放在學習者手中。我們的目標除提升學生對藝術之賞鑑與批判的能力,更希望能加強其軟實力及競爭力,促使學生結合既有之專業科系訓練與本學程課程,做更為多元化的生涯規劃。

學程的架構設計

  藝術學程乃開放給本校學生修習,不必事先申請,採取完成後認證的制度。至少須修十五學分,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課程是從通識第三向度的藝術類核心課程,以及實作性課程各擇一門,使修習同學一方面能具備藝術文史理論紮實且通廣的基本訓練,亦可透過實際體會藝術創作的過程,思考論述與技藝的連結點,涵養與認知能更為深入。選修課程則可針對個人興趣與生涯彈性規劃,鼓勵學生多方探索、自由搭配。分為「歷史與理論」和「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兩個課群,提供從賞析、理論、到深入特定領域的進階式課程,也可接觸博物館和文創產業的理念、規畫、政策等不同面向,使同學能作概括性的橫向整合,也能作專門類別的縱向深耕研究。詳情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http://curricul.web.nthu.edu.tw/files/14-1073-70855,r1211-1.php?Lang=zh-tw

  目前每學期大約總共可以開設30到40門課,實施兩年以來,也已經有將近十位同學完成,並取得證書。我們的師資和課程都還在持續增加中,希望能夠更加充實與深化,滿足同學的不同需求。非常歡迎對於藝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開課架構及清單,為自己量身打造更接近藝術的學習之路!

馬孟晶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