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遇到有人問我,全世界這麼多國家中,你怎麼會選擇印度研究這個領域?但實情是,並非我刻意選擇印度,而是「印度選擇了我」!因為走上印度研究這條路,原先並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上。
我在就讀政大外交研究所時,於研一的暑假期間幸運考上外交人員特考。當時可以先辦理資格保留,準備二年級修完研究所課程後再去受訓。也因此,在研二的暑假期間,我有了一些空檔時間可以利用。在王政學長的鼓勵下,我就嘗試報考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沒想到,當年的公費考試竟然取消了跟外交系最相關的「國際關係」科目。我將公費簡章從頭看到尾,來回幾次,勉強可以跟區域研究搭上邊的只有「印度史」研究,主要考試科目則是印度哲學史與世界通史。當時我對印度相當很陌生,所幸政大圖書館內有一些書籍可以參考。這次,我又獲得幸運之神眷顧,考取公費取得到英國留學的機會。或者說,是印度之神挑選了我,重此踏上印度研究的道路。
就讀博士期間,剛好遇到國科會在印度設立科技組。我也因此休學前往我國駐印度代表處服務。六年的旅印工作經歷,讓我吃了不少咖哩,但更強化個人對於印度的瞭解並與印度學界建立廣泛聯繫,對日後的研究教學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2011年返台進到本校服務之後,才發現清大與印度之間有許多微妙的聯繫。我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羅家倫先生是清大第一任校長。二次大戰期間,率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蘭姆伽(Ramgarh)基地整訓的孫立人將軍,則是清大的校友。但清大與印度的互動並非只存在於過去的歷史中。清大領社會風氣之先,近年積極經營印度交流,並投注相當多的資源。我在印度服務時,便常遇到來訪的清大師長。近幾任的陳文村校長、陳力俊校長及賀陳弘校長都曾率團訪印,推動相關合作。前駐印度大使翁文祺先生因為長期協助清大與印度交流而獲聘為本校第一位榮譽校友。他與馮達旋前副校長、王偉中前全球長也被稱為是推動台印文教交流的「三個傻瓜」。清大目前擁有全台灣最多的印度生。從2007年開始,清大的印度生每年便在校園內舉辦印度排燈節(Diwali)的過年晚會,成為旅台印人心中的年度要事。清大目前共有18所印度姊妹校,也是台灣之冠。
整體而言,台灣學術界其實並不重視印度研究。印度人口世界第二,約為台灣的52倍;土地面積世界第七大,有91.5個台灣大。它不但是文明古國,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印度迄今沒有統一的國家語言,全國共有22種官方語言,和我們熟悉的「書同文、車同軌」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了強化對印度及台印合作潛能的瞭解,我進到清大之後,便在通識中心開設「印度文明與當代社會」,之後也在社會所開「印度社會專題研究」課程 。由於多數人對於印度只有片斷的理解,所以在課程設計上儘量涵括印度的各個面向,讓修課學生可以建立較為全面性的認識及瞭解印度文化的多樣性。開課迄今,也邀請過許多專家學者來課堂上分享他們的見聞,包括印度駐台副代表裴曼如(Banu Prakash)、中央社新德里特派員何宏儒、資策會顧問何明豐、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尤芷薇、迅宏科技印度區銷售總監馬尼克(Manik Kumar)等,藉以展現更多的觀點。
課程的第二個目標是希望彰顯印度在當代國際社會的角色轉變。印度傳統上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影響力侷限於南亞地區。但隨著經濟改革及大國外交的運作,印度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漸成長,不論我們喜歡與否,也終將對台灣及亞太環境產生影響。在國際政治上,印度已從區域大國逐漸躍升為全球性強權;在經濟上,則從開發中國家轉變為新興經濟體;在文化上,則從文明古國的角色轉型為文創輸出國。因此,今日的印度已不是遭人戲謔的吹蛇人或「印度阿三」,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課程的第三個目標則是希望鼓勵找出台灣與印度的合作潛能,也鼓勵修課同學能與印度有更多的互動。雖然清大有一百多位印度生,但多數的本地生與他們沒有機會互動,在校園內往往是錯身而過。所以,我設計的課程期中報告便要求選課學生去訪談來台就讀的印度生。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本地生去瞭解印度生眼中的台灣與印度。除了可以驗證上課所學的印度知識外,也藉此機會讓台印同學可以建立起聯繫及交流管道。便有學生反應,他們與受訪的印度生成為好友,也因此邀請對方到家中過年。未來即便印度生完成學業回到母國,也希望這樣的聯繫能夠持續下去。
除了教室內的教學工作外,我也希望能在清大校園內讓更多人接觸到印度研究。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的資助下,我們曾嘗試辦理過系列的南亞系列工作坊,開放給所有師生及校外人士參加,先後邀請到馮品佳、鄭端耀、陳牧民、何佩玲、林宗達、吳德朗、董玉莉等諸多師長來分享他們對於印度文學、政治、外交、社會、軍事、文化及教育的見解。後來因為經費緣故,必須暫停舉辦工作坊。但在何明豐、張棋炘、劉堉珊、謝佩珊、吳怡玉等同好協助及參與下,我們改以舉辦小型印度讀書會的方式,邀請有興趣的人員持續參與印度研究及討論,藉以凝聚印度研究的能量。
有感於國內的印度研究出版仍較為不足,在通識中心林文源主任等師長支持下,我們在上學年的印度通識課程推動一項出版計畫,準備將學生的研究報告出版成書。在此計畫下,修課學生混編為十個小組,考量臺灣優勢及印度需求,研究可能到印度發展的小型產業。在研究過程中,也邀請相關老師到課堂上分享如何撰寫分析報告及訪談在台印度人,藉以增加內容可讀性。在歷經增修及審查後,本書將以《前進印度當老闆: 50位清華大學生的「新南向政策」」》為名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在近期出版,共討論竹藝品、竹炭、口罩、華語教學、KTV、茶飲、木瓜牛奶、鳳梨酥、台式早餐、夜市小吃等十項常見商品的商機。雖然學生的研究內容不免青澀,卻也是另一種價值。本書不僅是修課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反映年輕世代對於台灣自身優勢的認知及對印度社會的理解與期待。不僅讓讀者看到印度潛在的機會,同時也能進一步瞭解印度複雜的文化社會面貌。
這幾年的印度教學及研究過程中,個人也因為清大長期的印度耕耘而受益,讓我得以持續接觸印度相關人事物。謝小芩教授在2013年舉辦「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讓台印相關學者得以齊聚一堂。之後更將論文整理集結出版,是國內第一本探討此項主題的會議及專書。
近幾任的印度駐台代表也都曾經到本校演講及交流。許多印度訪賓若有時間,也會特別選擇造訪清大交流。印度前總統卡蘭(A.P.J.Abdul Kalam)、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知名媒體人喬瓦拉(Prabhu Chawla)都在這份長長的訪賓名單之列。本年暑假期間,則有五位印度國會議員前來訪問並與印度生座談。
當年我還在我國印度代表處服務時,清大便已經受教育部委託開始在印度合作大學內設置台灣教育中心。我因地利之便,也曾參與部分的籌設工作。後來進入本校服務,在計畫主持人王偉中教授的邀請下,也從旁給予本計畫一些協助。如今本校已經在印度設立六個台灣教育中心,其影響早已超越單純的校際交流層次,對推動台印關係有非常大的貢獻。我雖非主事者,但深感與有榮焉。
展望未來,個人認為還有幾個目標可以持續努力推動。俗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區域研究而言,實地參訪更具意義,絕非書本或影片可以取代。雖然我在課程中也會讓學生喝喝印度香料奶茶或者品嘗一下印度甜點,但離實際的印度體驗還是有相當距離。比較可惜的是,曾經有些同學想組成印度志工團,可惜後來因故未能成行。我們在2014年時,也曾經帶幾位研究生到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參加第一屆「印度-台灣學生印中研究」研討會。可惜的是,當時並未得到任何補助,所以只能自費前往,對師生而言都是不小的負擔,也會影響前往的意願。如果未來能得到更多的教學資源挹注,希望這堂課可以結合短期交流等課程,例如到印度姊妹校參訪或者至台商公司實習等,讓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印度生活。
其次,台灣的大學中目前並無任何印度研究系所,並不符合國際趨勢及社會發展所需。過去本校曾經嘗試推動設立南亞研究所及印度研究中心,但可能因時機及條件尚未成熟,並未獲得政府支持。但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此計畫或有可行性。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強化與印度等國的關係,重點之一便是相關人才的養成培訓。民間業者前進印度布局,對相關人力資源的需求也大增。教育訓練為百年大業,不能單靠一兩門印度課程就可以支撐,可見設立印度相關學程有其迫切性。故希望校方能夠利用現有與印度的交流基礎進一步推動成立印度系所及印度研究中心,藉以建立完整的印度研究體系。不但可以讓本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更具多元性,也可為國家社會培養所需人才。這將為清大的印度研究教學賦予新的使命及目標。
方天賜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