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一談我在經營第四向度「社會文化分析」這門核心通識的一些心得感想。
以下是從通識中心網站上摘錄下來的一段文字:
本向度(第四向度「社會與文化脈動」)是為使學子了解現代現實社會上的諸種制度、現象與觀念,分別從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諸角度綜合性地切入分析,期使學生在其專業理工知識上進一步聯繫理解現代社會之脈動,深化與開拓未來社會中堅領導的視野與見地。
從上述這個理念出發,我在「社會文化分析」這門課的課程設計上便以日常生活中的「發展議題」作為軸線,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協助同學瞭解社會發展的相關現象與議題,並且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爬梳在由「傳統到現代」以及由「在地到全球」的發展過程中,台灣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於台灣人民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我們都清楚地知道,一門課程的目標與它最終完成的結果之間常存在一道不太容易跨越的馬里亞納海溝,亦即我們認為重要的議題,學生不一定認為重要,而且學生對於我們在台上的苦口婆心也不一定領情,邀請學生發表意見,還常會面對底下一片安靜無聲的情況(最近有研究報導指出,連馬里亞納海溝也是充滿很多聲音的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13/814806/) 。更重要的是通識學生來自四面八方,「隔行如隔山」的差異讓馬里亞納海溝更加深不見底。如何讓學生願意浮出水面跟這門課互動,而不只是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便是這門希望強調師生互動課程的一大挑戰。以下是我這幾年嘗試一些方法後的心得:
1. 知識轉譯
因為修習這門核通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理工科系,因此如何將社會學的抽象概念,例如權力、社會化、理性化與階層化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呈現,是學生是否能夠進入這個領域的重要關鍵,特別是要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出發加以思考,也就是說可能要將世代差異的問題考慮進去。以台灣政治轉型這個課程單元為例,我會試著透過探討流行音樂的歷史演變來分析解釋政治權力對我們的思想與行動可能產生的影響,比如說現在年輕人眼中最潮最夯的魯蛇樂隊「草東沒有派對」在「禁歌」時代出現的可能性,來引導學生思考政治/權力的無所不在與合法性危機。另外,在社會的麥當勞化這一週,我也試著會以學生常去的麥當勞這間跨國企業引以為傲的速食餐廳經營原則來說明理性化這個概念的內涵,以及社會麥當勞化後可能產生的非理性後果。
2. 創造性破壞
除了將學生日常生活融入課程、誘發學生上課興趣外,課程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還與課堂氣氛的塑造有關,特別是這門課希望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討論。過去幾年我曾多次與學生私下討論他們為什麼不喜歡在課堂上發言的原因,得到的其中一個回答是他們不習慣在不認識的人面前講話,因此,這一兩年我在學期間嘗試穿插了幾項活動,希望能夠打破學生彼此間因為不熟悉而產生的隔閡與距離感。
(1) 用照片看見家鄉
既然不熟悉對方,那就從每個人的原點開始認識起。因此這門課在學期初會進行一個「用照片看見家鄉」的活動,讓學生回到生長的地方,利用相機拍攝一張最能夠代表家鄉特色的照片,並且說明拍攝動機與想呈現的問題,分組討論後再選出各地區(例如北中南東或者其他國家)幾組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全班一起解讀這些照片的意涵以及與台灣社會發展,還有自己的關係。
(2) 社區劇場
為了進一步突破心理防線,這門課在這幾年也試著邀請台灣社區劇場推手、「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負責人至課堂上帶領同學實作,除了示範如何以劇場方式介入社會改革外,也希望透過身體的律動練習來解放自己的心靈,進而重建彼此之間的信任。「原來我的身體竟是如此僵硬,如此放不開」是同學們上完這堂課的普遍感覺,其實這背後真正反映的是我們的心靈受到社會太多條條框框的制約,而身體的僵硬與不聽使喚只是心靈受到禁錮的外顯特徵而已。當然要打破心理防線,三個小時的身體練習是遠遠不夠的,但希望這可以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起點。至少上完劇場課的隔週再回到一般教室裡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每個人的表情是放鬆的。
這幾年在教育現場被討論很多的其中一個概念是「翻轉教室」。什麼是翻轉教室?Google大神給的定義是改變上對下的授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也能夠參與課程討論。但是在大學通識教室中,要翻轉的何止是師生關係,還要包括學生彼此的關係。唯有學生關係也被翻轉熔解了,課堂氣氛才有可能由冷漠走向熱絡,想要透過師生互動激起的火花才有辦法被點燃。不過最後一哩路總是艱難的,我自己也還在持續努力摸索中……
鄭志鵬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