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一種癮,要讓人上癮,需要教師適當地誘發。

  今年五月,清大通識中心有幸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張燦輝教授,講授文化經典通識課程,張教授的教學方法與課程時間分配,主要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堂課:文本報告。以抽籤方式,將六位同學分為一組;其中,三位報告選讀文本的摘要與心得,報告同學需以簡報呈現,約25分鐘;另三位則分別提出問題與討論答案的總結。

  第二堂課:分組討論。現場抽籤,四人一組,針對上一堂課老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共五個問題進行相互討論,而後分別以組為單位,回答整該組的答案。

  第三堂課:教師講授。這個部分由張教授講解文本內容為主。

筆者觀摩後的感想:
  在第一堂課中,張教授雖然對此次報告的同學並非十分滿意,然而卻不在同學報告的過程中加以批評,他以為:小組每位同學,其意見與觀念都應當被尊重,就算自己報告得不好,舉凡沒有貼近文本發言,在網路上剪剪貼貼等行為,自己心中應有所自知,乃因外在顯現出沒有自信,所以身為教師是不該在報告中途裡,嚴厲指責,這將導致同學感到羞愧,進而引發他不敢主動思考的負面情緒;再者,有些同學因事先準備不充份,張教授也適時地在小組全員報告完畢後,簡單地以幾句話作結,以控制討論的時間,並維持討論的效率。而後,另三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與答案,則立刻引起其他同學們的注意力與好奇心,講到男女平權的問題,張教授立刻給予贊賞,而後台下有一位同學提出另一意見與問題,也因而促使其他同學的主動參與,並提出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想法。可見,在張教授慢慢地引導同學主動思考下,同學們也漸漸地在課程中取得樂趣,進且在思考中,找尋答案,並熱情參與其中。

  至於第二堂課的分組討論中,更可見張教授對於主持討論時,其發問與技巧,十分熟練,並顯現其專業,他提出來的問題,大多能與大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依此引發他們學習的動機,進且能夠思考,並營造教室開放與自由的思考氛圍,讓學生慢慢地具備傾聽、發問與學習的樂趣,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張教授強調:思考並不能透過課程制式化的方式達成,而是讓學生們在問題中,主動尋找答案;而後,在小組討論裡,由於不服輸的心理,同學們會試圖以更好的理由去說服對方;再者,由於每次分組的同學皆不一樣,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腦力激盪,在對話與討論中,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思考,進且為了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必須邏輯正確、論辯合理;學習傾聽的習慣也變得十分重要,這可避免陷入自我思考的盲點。在討論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外,還包含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更還有自我與自我的對話,而在每次的對話中,都隱含著對某一議題的深入思考,讓思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關於教師授課的部分,張教授則先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興趣,進而帶入主題文本內容中。例如:講伊斯蘭教時,並非一開始就進入《古蘭經》,而是以一段中東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的影片,配上背景的誦經音樂,讓學生在腦海中想像其宗教生活的畫面;而後,張教授聊到這幾天曾到捷運東門站附近的清真寺,說明參訪的心得與內容,十分生動;最後,才真正進入《古蘭經》的文本,並提出許多有趣的相關性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都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進而思考問題的內容。張教授強調,此一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新知識,僅只作為一種輔助;真正的學習則是授課結束後的「問題與討論」,這是課程的主軸,乃為幫助學生思考,誘發他們思考後,進一步地將思考視為一種樂趣,才是本課程真正的目的,亦即教師將發言權轉讓給學生,盡量不說話;其目的是希望同學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思考,並且勇於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意見,讓思考成為一種「癮」,上癮之後,自然而然就停不下來,並且會主動尋找更多的問題,主動地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