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藝術家林伯瑞能賦予這學期學生策展的實務經驗。
林伯瑞畢業於國立藝專時是當屆素描第一名,基本功夫紮實,留學法國期間持續研究雕塑創作至今日。他曾是清大2004年的駐校藝術家,從擔任駐校藝術家開始,便持續在清大教授雕塑課程,指導學生的方式是啟發式教學,注重個別指導,讓非藝術背景的學生由塑造雕塑的心棒開始,泥塑,製作石膏模,一步步完成心中的藝術夢想。依學生個人所需加以啟蒙指導,他從旁解說自身的觀點見解,幫助學生提升實際藝術創作的能力。
個展時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創作媒材大部分為金屬有鐵、不銹鋼、與石膏;若曾觀賞過其展覽便能領略林伯瑞匠心獨具的空間意念:一個完全單一、純淨、不受干擾的雕塑世界。藝術作品獨自呈現在空間中,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單純的座落於地面之上,作品的細微局部如塊量、質感、形狀與色澤等都鉅細靡遺。
作品展出時通常是「無題」,既然無題便無須標示,只有作品。作品結構有巧妙變化,一目了然如鐵臉、鐵球、鐵牆、石膏頭、不銹鋼條立人、或片狀砌成的大型立體作品,近期更有立體物砌成通天巨塔或龐然巨林。雕塑的呈現簡潔而純淨有時一顆諾大鐵球浮懸於展覽場中間,僅僅靠著一條若隱若現的鋼繩便穩定懸垂於空間之中,理應是沈重卻又顯得無比輕盈。
追蹤林伯瑞的鐵球作品展覽史,鐵球曾出現於「台灣日本現代雕塑交流展」臺北陽明山遊客中心的矩形瓷磚拼貼所圍成的圓形漸層地面中;臺北新樂園空間個展;以及人社院「OH! Là Là! 法國三人展」中,兩顆大鐵球「無題」其中之一座落於圓形石陣之中,另一顆座落於方形鐵片所圍成的方形矩陣之中,兩顆鐵球彼此之間、地上的不規則的石陣之間、 整個自然建築與鐵球作品之間都有著虛與實的呼應。碩大的鐵球在幾個場地中游走自如,變化萬千,有著既重且輕,若即若離的吸引磁力。
林伯瑞對身體題材的探討淵源自留學法國期間,並持續研究至今日。台北市松仁路上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及一尊軀體的半身透空鐵片塑像,還有兩隻「無題」龐然石膏大腳,或許是緊密成列的半剖腿部石膏側片,他慣用身體意象來詮釋整體空間,牆上呼之欲出、雜遝而來的列腿們似乎正預備著下一步的動作;健美壯碩大腳似乎正休息片刻後,即將踩踏開來,林伯瑞融合傳統人體雕塑與空間動感的配置,以特有的敏銳感悟力賦予空間新的精神與意義。
有件曾在清大人社牆面展示過的自我塑像,輪廓鮮明彷彿處於在沈思中的巨臉,眉頭緊皺的巨臉好似正在思索人生哲理,透空的鼻孔有點睛之妙彷彿正呼吸氣體,虛與實搭配得宜,煥發著更旺盛的沈思哲理。同樣地巨臉散發凝聚眾人目光的效應,鐵臉相對峙的不銹鋼條焊接而成的站立人像,此人像是林伯瑞本人的塑像,雙手合抱默默沈思,以堅硬的鋼鐵形塑柔軟的肉身,焊接時要掌握火候及鋼條凝結的紋路曲線。綜而言之,林伯瑞的藝術是貫穿空間的簡潔意象,溫文儒雅的態度與大器的創作風格,紮實的雕塑技巧展現藝術家深厚的功力,現今藝術學院學生對方興未艾的裝置藝術趨之若鶩,傳統一刀一斧的紮實雕塑技巧已委實不多見。
賴小秋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