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亡的種種面向:
這篇文章,我要談一下「生命教育:死亡與生命」這門通識選修課。
「生命教育」這個課題範圍很龐大,包含人的一生種種。它可以有兩種設計取向,一種是比較傳統的設計,去談論「生老病死」;另一種則是「倫理學教育」,探究與他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不論哪一種取向,都不是一、兩門課可以涵蓋的,或許需要一套學程,才能略微窺見其究竟。
就拿「死亡」這個主題來說吧,它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個小課題而已,但也是相當廣泛的。可以從哲學面來談,像卡根教授的耶魯大學公開課就是很經典的課程;也可從社會文化面來談各個不同文化的死亡觀;也可從宗教面來談死亡的儀式或死後的世界或超自然現象;也可從醫療或臨終關懷的角度來談各種對死亡的關照與生命倫理的爭議;也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悲傷輔導。一門課程方向無法討論那麼廣泛,所以我只有鎖定在最後那一個。
我的課程方向主要是悲傷輔導。讓同學了解悲傷者的外在與內在歷程,這樣日後遇到生命中的失落時,不會害怕或迴避自己的情緒,願意讓自己去經歷這一段長長的過程,耐心等待自己,接受與面對悲傷與脆弱的自己。除此之外,也學習如何聆聽他人的悲傷過程,能給予適時的陪伴。
第一堂課時,我會先讓同學了解三種死亡:生理的、心理的、存在的。遭遇到生理的死亡(親人過世)時,我們可能陷入心理的死亡(萬念俱灰、行屍走肉),此時,便需要透過存在的死亡(穿越痛苦、徹底改變)來幫助我們自己。這樣的定義釐清是為了讓同學開始思索:關於「死亡」能夠帶給生命的啟發,我們都還了解得太少。
二、教學的嘗試與突破:
上這門課很不容易的地方有幾個,我經過幾個學期的摸索,做了不少實驗嘗試,找到一些突破的方法。
第一,尚未經歷過親人死亡事件的同學,缺乏悲傷的經驗。因此我會挑選一些有案例的教材,讓同學從閱讀中去想像與感受,也請同學聯繫於日常其他的失落經驗,例如:失戀、挫敗等。並且我會告訴同學:「學習總是太早或太晚。」當我們處於悲傷哀悼之中時,無心去學習,也來不及去學習,因此關於悲傷的功課,沒有那個「剛剛好」的時刻,要嘛太早、要嘛太晚。早就過去的悲傷,我們可以藉著教材去反思當時的情況,尚未來到的悲傷,就把課堂所學準備著放在口袋裡。
第二,同學對於死亡不知道該如何去討論,彷彿那是個禁忌的話題,就算想討論,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並且,對於自己的痛苦或悲傷,感到很難啟齒,也不習慣去訴說。因此,我在每週的課前閱讀作業當中,安排了四類的問題設計(理解類、思辨類、反思類、延伸類),其中的「反思類」問題,就是希望同學能將教材內容聯繫於自身經驗。此外,我在課程的前幾週的小組討論時段,會讓同學練習去講述身旁的例子、書本電影的例子,等到同學彼此熟絡且產生信任感之後,課程的後面幾週,同學便會開始主動分享自己的例子。
第三,生命類的課題與學習,需要感受與應用,難以死記或背誦。因此我會用一些新聞、卡通、微電影等,讓同學練習用教材的內容去詮釋、分析它們,將實際情境與理論內容結合。另外,我會讓同學練習出考題,相互考彼此,並讓同學練習批改寫評語,之後請雙方討論出題、答題、批改等想法。同學出的考題,有些創意十足、非常精彩,他們也會把新聞、動漫、詩詞等拿來入題。
第四,為了讓同學對於學習有更多自主的動機與想法,我規定了一個以小組來進行的「行動作業」。同學要設計一個小方案,目的是幫助自己或周遭人,對於死亡、悲傷、失落等有更多的接觸和體悟。這幾年累積了不少令人讚歎不已行動作業。例如,某同學想探索父親自殺之後的家人悲傷歷程,讓這個話題可以在家庭中被討論,於是訪談了自己的家人,訪談的內容相當感人,全班同學都為之動容淚下,並相當欽佩這位同學,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份作業。
其餘還有許多好例子。有同學運用FB,邀請親朋好友書寫「在我死前,…」、「如果我只剩下一個月生命…」的造句,引發大家思索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有同學製作了一套「人生桌遊」,透過遊戲來感受生命的無常。有同學到湖畔邀請路人畫出死亡、悲傷、哀悼等感受,並且用接力的方式,把這些圖畫,組合成大幅的作品。有同學相互採訪,探索自己悲傷時的情緒以及處理方式,並藉此去訴說不曾表達過的傷心事件。有同學製作安慰信箱,讓大家抒發悲傷,並練習回應,他們發現到安慰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同學安排一場安樂死的影片觀賞與討論,藉此引發對此議題的關心。有同學為自己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邀請全班同學一起參加見證。
透過死亡與悲傷的話題,上述的這些教學嘗試與突破,其實最有收穫的人事是我自己。對同學而言,只是十八週的課,但是對我而言,一次又一次的整個課程經驗,是伴隨著我的生命歷程一起發生的。
三、在死亡來臨之前,先死過一次:
此外,我認為不論怎樣的課程內容,要讓同學能夠掌握「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包括:如何閱讀、如何思辨、如何討論等,這些都要穿插安排到每次的上課流程中,讓同學未來畢業後也能自主地願意去學習。
對我而言,通識教育的精神,不只是內容上的博雅,更重要的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因為內容總是會忘記,但方法和能力可以隨時讓我們把忘掉的內容給重拾回來。同時,我也提醒同學「作業」與「功課」的不同:「作業是寫給老師的,打成績用的。而功課是你自己的,跟隨你一輩子的。老師只能規定作業,永遠都無法幫你規定功課。」
最後,我用一段對話來結束本文。
曾經有位前輩跟我說:「興儀啊,年輕人要多跟他們談談夢想、希望,為什麼要談這麼沈重的話題呢?」
我回答說:「正是因為它很沈重,我才會希望同學能夠面對這種沒有答案的生命困難情境,學習到如何將痛苦輕鬆以對(輕鬆不是輕浮),而這裡面會發生更深沉的生命的希望。」
這就是那句名句「死亡是生命的開始」的確切意涵,這句話不應該只是被侷限在生物學意義下的「生生不息」而已。它告訴我們:如果能在死亡(生理的)來臨之前,先死過(存在的)一次,則那便是一次的重生。
蔣興儀 老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