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大學學測與指考,學習外語可以是一種什麼樣的經驗?

  大學的外語課程,英語或其他外語,希望協助學生們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可以怎麼學習,一個從需要學到想要學,從想要學到怎麼學的課題。

  在課堂裡老師帶著同學們把考試的重點和範圍導覽一次,叮嚀哪裡一定要注意,叮囑哪邊文法特別容易弄錯,怕同學們覺得無趣因此也會說上幾個故事或笑話,老師細數大大小小的單字片語慣用語,常常是班上最認真的同學,巴不得同學們能把這些都記在心裡。但是當過學生的老師們應該也都有過這種經驗,對老師印象深刻的話有時是關於人生或關於態度而非總是知識上的。某方面來說老師像是一位資深的嚮導,規劃一個豐富多元的旅程,希望旅客們對這趟旅行畢生難忘。但是對於旅程的體驗感觸能有多深還是在旅人本身。

  盼望學生們也能將語言學習視為一種旅行,當語言學習的背包客。自助旅行中自己是領隊也是導遊,對於旅程目的地、旅行的方式和旅行的時間選擇有很高的自主性,大小事情都得親自安排張羅,也因此特別清楚,甚至還能與他人分享交流不同的經驗與方法,因為自己讀過、看過、聽過、寫過、走過。

  同為語言學習背包客,在此分享幾個外國語文學學習旅遊攻略:

表達與溝通:在有限的時間中清楚表達意見並切入重點,同時注意正確發音和語調、適當的字彙以及文法準確性,不論是托福及雅思口試或簡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溝通能力則需要學習好好說話也要學習好好聽別人說話。

清楚的論述:議題的討論、個人意見的發表著重論述的能力。需要清晰的邏輯與脈絡,這個練習對未來從事學術研究書寫或其他工作都一樣重要。

主動認識另一種文化:鼓勵學生主動介紹自己並認識不同國家背景的朋友,在這當中亦要學習在文化/性別/種族/年齡措辭的敏感度,要小心避免說出帶有歧視的言語。單說英文不能代表國際化,說話的內容一樣重要。

關注外國媒體新聞:現在網路資源相當豐富便利,挑戰在於是否願意多花時間去閱讀和瞭解不同的聲音與看法。透過不同的學習資源平台,鼓勵學生多聽演講,多接觸新的東西,覺得有趣的就去多瞭解,一探究竟。

當學習的探索者和自造者:自己的學習自己探索,每個人有興趣的事物都不同,可能因為年紀或個性與個人經驗而有相當的差異,老師覺得有趣的重要的,同學們可能覺得沒那麼有趣也沒那麼重要,因此透過尋找自己喜歡的主題與方式能夠更有動力學習這個語言,此外自發的主題設定、資料收集與練習呈現,從中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或是發現其他可以研究的方向或是解決問題的另一種可能。

說故事的能力:和學生較為切身相關的說故事練習應是簡報,簡報需要了解目的為何、對象為誰、好的表達能力與清楚充實的內容。流暢度、有沒有看觀眾、說話速度掌握、發音語調、姿勢動作、視覺輔助、是否講得清楚、是否真誠有熱情與自信都是簡報能力訓練的要求。但是要怎麼把故事說好,得先多聽故事多讀故事,單一的故事不夠完整,需要了解不同面向的故事,當然還要找機會多練習才能說得好。

願意花時間:因為學習的不是母語所以更要花時間,以上的種種練習就是要花時間,沒有捷徑,人不一定要在國外但一定花時間。

  當個語言學習的背包客,出發!

易文馨 老師
清華大學語言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