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華濫竽「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課程以來,希望能透過對各種不同媒體介面的介紹,來讓同學了解媒體如何影響社會問題。雖然許多同學都希望對於社會問題的分析多些著墨,但我仍希望讓同學先掌握各媒體的特色,才能解讀媒體,掌握媒體,進而運用媒體,來影響社會議題。
但不論何種媒體特性,其主軸還是在「敘事」的能力。如何掌握有限的空間與時間,把一件事情說清楚,並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引起討論,是所有媒體工作者永遠的工作內容。
11月17日台北市政府舉辦「首都圈論壇」,討論松山機場的未來發展,會後引起了輿論的反應與回響。包括政治大學徐世榮博士、環保專家詹順貴律師等先進,許多社會意見領袖都以新媒體的方式來發表他們的高見。出於嘗試,我因此寫了一篇短文「這樣的松山機場非走不可」,提出我的淺見供社會各界討論。並於11月21日出刊的台灣蘋果日報見報,也成為我用來和同學討論期中考試答卷時的引用教材。
囿於我的庸俗,無法在有限的報紙空間,把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一次交代清楚,且因報紙編輯體例,未以學術格式寫作,包括資料來源與其他學者高見,無法在投書內引述與討論。但很高興引起了許多迴響,包括反駁我論點在內的高見。
事實上,我並非交通與航運的專家,然而「對社會問題做資料蒐集與研讀,並形成自身的意見與觀點,經過適當的排列組合後,利用大眾媒體來提出看法並引起討論。」是我寫作這篇短文的想法,透過這樣一個示範性的實作,希望讓修課同學能看見對社會問題的討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傳播效果,更希望能打破同學在科系背景的迷思。期望這樣的實作示範,能讓同學了解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之間的關係,也期待拋磚引玉,鼓勵同學青出於藍。
拙作內容雖失之淺薄,並仍有諸多亟待改進之處,然因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多年來累積的學術聲譽,使得向以邀稿為主,不接受讀者投書的蘋果日報紙本,仍願接受刊登,內容文責雖應由我本人自負,但其榮耀實屬通識教育中心,謹在此野人獻曝,也請主任與各教授先進不吝指教,謝謝。
簡立易,「這樣的松山機場非走不可」,台北:蘋果日報,2015年11月21日「論壇」版,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1121/36911820/
簡立易 老師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課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