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關心清大通識教育的同仁與同學好,本週通識兩三事我謹代表通識中心回應近日本校同學宣稱要以高價交換通識課程上課機會的事件。主要就通識基本價值,現今議題與目前改進方向,以及對同學的期許作一說明。
事件
請見新聞。例如以下報導,之後,該同學也在FB「靠北清大」說明其行動。
此事件亦有投書校長信箱。本中心已協助教務處在第一時間回應,但在媒體報導上卻只呈現被誇大的面向。因此以下做一完整說明。
理念與目標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之根本理念為「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期望以通識課程為平台促使學生接觸多元知識領域,培養跨領域視野與涵養,以因應目前日趨複雜的社會與知識跨界發展需求。期望為社會乃至世界培育各領域之人才。
在此理想與標準下,本校通識絕非完美。無論就個別課程或制度上,我們持續檢討,以期精益求精。針對這次事件的表達方式以及討論焦點,我想有幾點必須先說明:本中心同仁相當肯定同學爭取自身權益的精神。如同過去許多同學在各種場合與中心同仁討論相關議題時,我們皆強調本中心近年的許多努力之一,便是以更高標準勉勵本中心與教師,希望形成正面循環。
然而,重視權益並不只是要求便利。清大所有課程與安排都是希望讓清大人成為台灣乃至世界各領域的頂尖人才,我們期望清大同學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在此前提下若有不足本中心自當積極努力,以符合社會與同學期待。
比較可惜的是此次事件的部分焦點顯示仍有部分同學以高分為目的,為分數而學習。這種心態下,無論同學是否真正選上所謂了「甜」(分數高)、「涼」(負擔小)的「營養學分」,這種想法對於被鎖定的當事教師與真正在該課程付出努力學習的同學相當不公平。更不用說對於整體清大與教師對於通識教育的用心,以及清大同學的形象,都有一定傷害。
再強調一次,本中心不認為本校通識一切完美,事實上我們認為相當不足,因此本中心在各階段之發展中,定期盤整課程、檢討制度。去年更對整體架構進行檢視,針對各向度進行工作坊討論,也訂定未來發展架構與方向。許多工作都已經開始進行。在此過程,對於當前的諸多問題已經逐步分析相關原因,也積極改善中。以下謹就此次課程數量、分數與選課問題說明如下,供各位同仁或同學參考。
核心通識課程短缺
通識中心長期以來一直持續以維持對同學最好的課程與教學自我期許,並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努力維持教學品質與課程數量。也因此,以清大大學部六千餘位學生,每學期有近兩百門通識課程來說,在「課程數/學生比」應該全國數一數二。這是我們長期努力的成果。
其中,本校於2005年啟動核心向度課程架構以及「七選五制度」(即將於2016年九月改為六選四)以來,雖然維持此制度需要相當心力與規劃,但為堅持以高標準培育清大同學之理念,自創設此制度以來,本中心十年來努力改善此課程架構與其水準。
從整體趨勢分析,近年核心課程吃緊為以下原因造成:
(一)本校開設核心課程有嚴謹審查制度,且希望盡量維持由專任師資開課之原則,以確保課程穩定供應與發展。過去五年陸續因成立新單位與教師轉任,因此人力減少,影響課程數量,近年現有課程確負擔較大。
(二)原本可以以多擴大班級人數作為因應之道,但本中心希望維持教學品質。除非課程與教學方式適合,否則盡量以六十人之規模上課。部分因課程熱門、同學興趣與系所必修課安排等因素,某些熱門課程與時段造成學生搶修。然而,並非熱門課程都必然是所謂「營養學分」。事實上,因為課程熱門而教師必須回應同學期待的情形下,教師必須花費更多心思以在大班上課情形下盡量維持品質。然而,班級擴大則上課干擾也多,分配到每個同學身上的關注減少,同學容易分心甚至輕忽課程,若再加上成績因素便容易形成所謂「營養學分」。這是本中心相當不樂見的。
(三)本校通識課程品質與廣度有相當水準,吸引同學修課,但也直接造成課程供應量吃緊。根據本校畢業生之畢業總學分統計,除了某學院同學平均修26通識學分(必修20學分),只超出6學分之外,其餘各院同學的平均總學分數多在30左右,甚至有高達45、50學分者。
對於課程數量之解決方案:
面對上述困難,本中心近年已積極尋求因應之道,如下:
(一)因應教學理念與課程內容重整,希望同學能學習多向度之文化經典課程,因此於2014年起開始討論將原有第六向度文化經典納入各向度,並在原有之中文思想與文學經典之外,發展各向度之文化經典課程,並已決議於2016年九月將七選五改為六選四。雖然原意是希望推廣經典閱讀,並非針對課程短缺問題,但這也有助於增加同學選課彈性。
(二)2015年已進行未來六向度之課程工作坊,積極檢視與規劃未來新的核心課程發展之方向與可能性。2015年已開設出第四向度之「媒體產業與政策」、「全球政治經濟」課程,2016年已預計開設新規劃之第三向度藝術與美感之文創類、第五向度科技與社會之科技政策與產業類核心課程,而第七向度之歷史分析、第三向度之藝術與美感向度亦將推出新規劃之核心課程。
(三)課程短缺之核心在於師資。除了積極延攬校內現有優秀師資與課程加入通識外,本中心也與教務處合作調查通識課程缺口以及近年同學選課之需求趨勢,並與校方積極溝通增聘師資,現已針對最迫切之第三向度「藝術與美感」增聘一位相當優秀之專任教師,2016二月將到職,會增開設文創類核心課程。未來也將積極持續爭取師資。
其餘相關評分與選課議題
此次事件牽涉到的相關面向是評分與選課議題,亦提供說明如下:
(一)關於評分標準:因為通識牽涉學科甚廣,而在不同知識取向、教師標準、教學方法與評量方式,甚至是每一班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同,原本就會有一定成績差異。但評分牽涉到教學專業與課程自主性,本中心長期關注此現象,但不宜以行政方式干涉,主要以提醒為主。然而,我們也了解若成績大幅偏離常態分佈,造成不公平之問題。因此,過去我們也處理過相關課程。未來我們將更積極檢視與把關。
(二)關於選課問題:學校資源有限,基本上不可能無限制開課。而且,除少數課程外,事實上以目前每一類課程開設的容納之學生數量來說,若修課同學能在四年間分佈的話,差額並不會過於嚴重。但因不同院系之必修衝堂、每次選課造成的失望或恐慌等因素,加重問題的嚴重性。此外,根據各課程的性質,不少課程都有加簽的可能性,建議同學詳閱課程大綱後提前向教師詢問。另,中心早已積極與課務組研擬如何改善選課資訊系統,但其中有技術問題需要克服。未來我們會更積極推動相關改善。此外,本中心也已調查各校以設置通識課程時段減少與系所必修衝堂之作法,先前也已經進行過溝通,但此安排牽涉全校所有院系一時不易達成,會再持續討論。
請同學一同加入
除了在行政與教師端,我們會加強努力,我們也希望有心的同學能夠一同讓自己的學習環境更好,甚至造福學弟妹。
首先,希望同學可以深思:牽涉到多元老師與同學的通識領域,最害怕的狀況是劣幣驅逐良幣:不當期待若形成風氣,反而影響優良課程與教學。為避免此情形,請同學盡基本責任:請填寫教學意見調查(是匿名,不用擔心授課老師會知道是誰填寫)。當然此調查不是盡善盡美,而目前也正在改良中。但這是教師、中心與校方初步了解每一門課程品質的基本依據。每次課程的進行只有上課同學與老師全程了解其中細節,若是修課同學無法充分反應問題或指出優點,別人也無從關心起。本校專兼任教師都是經過嚴謹程序甄選,具有相當學養與實務專業,我們相信教學意見的交流絕對有助於鼓勵教師提升課程,讓課程精益求精。
其次,請慎思選課思維與其後果。相較於目前無論在網路上或私下,部分同學都以詢問課程涼課或甜課為尚,而也有同學樂於以此方向回應。無論詢問或回應之原因為何,謹此勸告這些同學,詢問涼課與甜課的小舉動是在侵蝕清大人的學習環境。當同學追逐輕鬆課程與高分形成顯性風氣後,反而容易造成認真要求同學的老師、紮實的課程與有心學習的同學被邊緣化,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這種心態的擴散也會直接劣化課程討論與教學。正向學習風氣、優良課程與師資或同學的學習動力都是讓清大保持領先的寶貴公共資產,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累積與培育,但要摧毀卻相當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破壞這些資產與價值是相當可惜的。
與此相關,如果同學關心自己的未來,請這樣思考。如果你在意分數,在意是否錄取好研究所,也請想想你是否能在此過程是否還能獲得什麼。進清大是為了什麼?清大畢業要做什麼?考取好研究所要做什麼?之後要做什麼?找到好工作是為了什麼?有穩定生活之後要做什麼?這些問題因個人生涯與志向而異,無法預先知道,也無標準答案,但值得同學偶而仔細想想。大學,尤其是通識教育,並非職業訓練,也非補習班,而是有帶有以知識培育人才領導社會等理想性的機制。即使很難達成「通天人之際,識古今之變」,但期望清大人至少也應朝向擁有跨學科視野、關懷公共事務的胸襟,以及累積經營美好生活的能力的方向努力。所以,若你在意你的未來,無論是專業院系或通識課程,建議各位同學在選課前也詢問「這堂課可以學到什麼?」以協助讓整個學習風氣形成正向循環。
再次強調,我們歡迎同學關心自己的學習權益與表達意見。長期以來,除了教學意見調查等管道,本中心也由多方了解同學意見。包括之前的「黎爺爺時間」與現在的通識主任信箱、各級課程或教務會議的學生會或議會代表、同學向教師反應的間接意見、系所主管或教師轉達之建議,甚至是個別同學私下跟我約見面交換意見等等,都有相當頻繁的討論。同學若有通識相關問題或需求無法獲得解決,可以向學生會、學生議會、教務處、導師、通識教育中心或主任信箱詢問或反應。這些管道一直都相當暢通,中心也都會在第一時間了解並積極處理。儘管某些針對制度變革之建議並未立即改變,但也請了解所有制度變革都需要經過了解現狀、進行溝通,若需要改變時更要經過正式程序討論與決議。中心已開始建置通識Q&A,會針對同學常見問題以及相關變革進行溝通,也正思考如何蒐集已畢業之校友意見,以進一步了解通識未來改進方向。
謹此再次強調,通識相關制度容或不完美,但若有一定理念,方向應該是如何努力改善制度以趨近理想,而不是直接放棄。儘管放棄或許是最簡單的方式,但從現有趨勢與整體發展方向來看,這有相當爭議與風險。最後,謝謝所有關心通識教育、為通識付出的同仁與同學,期待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本校通識能進一步精進,形成更強的正向循環與更好的制度。
順祝 新春愉快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文源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