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有幸能在清大通識中心傳授我回台後建立的幾門有關新興科技的課程。

  透過實際上早被運用,卻被一般人漫不經心習以為常的忽略,例如各古文化的象形文字,墨子及公輸般的木鳶,華陀的五禽戲等,而現在又重新熱烈發展的「仿生科技」(Biomimetics),喚醒同學對一些生物和大自然智慧和功能的認識,探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科技、人文藝術、保健、娛樂有哪些(what),為何(why)及如何(how)得自大自然的智慧和啟示,在實現「綠色世界」進入「永續經營」(sustainability)的努力上應如何可從「仿生科技」多尋求支援。

  「智慧系統、智慧科技」(smart systems, smart technologies)是在1950年代東(解體前的蘇俄為主)西(美國為首)兩大集團間冷戰(cold war)時開始在很多方面熱烈競爭而大力投入競相發展的一些科技,例如人造衛星、網路通訊、人工智慧、機器人(robot)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巨大,透過這門課程,鼓勵同學要不被現存的框架挷死,勇於創新(innovation),能接納新的理念和轉變有些所謂的「不可能」成事實的希望,例如人類的登陸月球。透過這門課也希望能訓練同學的獨立思考、分工合作和掌握團隊的優點。

  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是稍晚近興起的科技,希望透過這門課介紹給同學一些「整體」(holism)和「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的較務實的觀念和方式來輔助目前生命科學(life science)的進展。

  這三類互相關連的科技在國際上已在熱烈發展和推進中。但在台灣卻仍在萌芽階段,成效、資訊甚至術語都很缺乏,因此課程都以英文進行,雖然同學可用中文對答以及做作業,仍難免阻擋了一些對英文上課缺乏信心的同學來選課,但相反的也有同學來增長英文上課的能耐。有些,尤其是女同學,英文寫作及對答都很好,而且口語更是非常流利的美語,乍聽之下,還以為仍在美國授課!想來有些可能是美語補習班的一大貢獻。

  同學們對這類新興的科技和接近「美式」的授課,由擔心、好奇而進入適應喜歡,在離開清大以後仍常保持聯繫和來問候,很高興的也導致了一些同學到國外進入相關領域深造。我不時也帶領同學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一些相關的文章,附上一篇在國外會議上介紹我們在清大傳授「奈米科技」的通識課程,引發了頗為廣泛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也學到了「火星文」、orz等,深究了一下「來龍去脈」,倒過來還折服了一些同學!在會議及其他場所常有教過的同學前來問候重溫往事,實是在清大教學的另類收穫,教學中也觀察到一些有趣現象:

一、同學學齡顯差異
大一新生尚在探索大學的生活,偏近較好學的「菜鳥」,保有了中學升學的專一精神,比較認真「敬業」。
大二大三逐漸成熟為「老鳥」,外務增廣,專注和「敬業」程度難免消減。大四同學則開始準備畢業和面對未來,課程有些難以顧及。

二、男女表現不盡同
女同學較好學認真,榮譽心高,作業問答都表現良好,少數男同學卻免不了「大而化之」的瀟灑。

三、人文理工稍有別
有些理工同學對於新興科技尚缺乏明確的「框架」適應程度比較慢,反倒是人文社會的同學很快就適應了,在與課程相關的自由發揮作業中,人文社會的同學,表現也比較優越。

四、中外學子難一同
班上常有外籍生與交換生,也許是人地生疏,孤家寡人,他(她)們獨立自主性反較高,在班上勇於答問,課堂上的書面feedback很有建樹,書面報告都做得很認真,很有主見,本地同學比較遜色。

  多年來在清大的教學,覺得也許像理工的基本,物理、化學和數學課都可集中開設在通識中心不分科系,而像有些美國大學只分不同時段的班,這樣也許可增進一些不同科系的同學間的相互瞭解,促進互助和團隊操作,也可給同學在上課時間的安排上有較大的彈性。

附件:
(pdf) An Undergraduate Nanotechnology Course for Classes of Multi-discipline students in Taiwan
(email) Nano-education

陳楚驤 老師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