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一流學校的學生當然學習能力強、學習意願高。清大學生領悟力、組織能力強、學習意願也高。對通識課的老師而言,主要給他們一些引導,理解、思考的方法,事實上,教起來是輕鬆愉快的。
例如個人教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和其它的兩門課,主要是引導他們,了解古代工藝作品的途徑是相當多元的。你可以從工藝品的材料、技術、主題、藝術風格、社會功能、文化意涵等角度切入。而所有的環節是息息相關的 (一個文化的產物絕對具有此一複雜的特質)。在古代,沒有資源(材料),不可能發展出此材料的工藝技術 ;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作品。另外,沒有社會的需求也不會產生相應的作品。諸如此類的想法,我想,對嘗試開始自我合理化或邏輯化周遭事物的大學生而言,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是比較願意接受的方式。
至於通識課程的理念或它的終極目地,個人的想法是 :
大學的通識課沒有義務、也不可能去承擔或提供,所有因應社會變遷所產生的需求。它也不是當今社會病象的處方,更不是台灣中小教育畸型化的矯正器。而只是,幫助一個即將承擔社會責任的年輕人,建立一套健全的價值觀。
然我們要問的是 : 什麼是「健全的價值觀」。一套自我肯定的價值觀。台灣的大學生看起來,普遍的不成熟。這表現在他們不敢勇於作自己,膽怯於走出那個家庭、社會給他的價值框架。舉個實際的例子。
一個朋友家的小孩,這小孩比我家小孩大個二、三歲,初中畢業以後,他沒考上建中,他去補習班蹲了一年,第二年上了建中。高中畢業後,他沒考上台大,家人又要他去補習班一年,隔年他上了台大理工科某一系,在台大念了一年,聽說他又轉系到另一個比較熱門的工科系。輾轉將近十年,去年我們去參加他的婚禮。更令我訝異的是,他說他現在在美國進修學拍電影。那是大學時修了通識課,開啟他,發現真正的自己。在那一次的婚禮,我看到一個搞笑、快樂的新郎,而不是小時候我印象中,那個不快樂的補習班孤兒。我心想為什麼需要繞這麼大的圈子才找到自己。
我想,通識課在大學,尤其在清大的意義即在於 : 開啟更多知識的窗、人生的路,讓學生探索、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以便更有自信的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總是希望每一個人的才華、能力可以用在最適當的位置。
我在清大兼課,今年進入第四年,有兩個學生找過我寫推薦信,因為她們想要轉到藝術史相關的領域,她們原來都在被認為是好出路的科系。(我想這得歸功於馬老師的藝術學門團隊的努力)但我要強調的是,她們都是女生。我想男生大概沒有人敢冒這個險。再舉個例子 :
在我的班上,曾經有一個學生,從第一天來上課,他就是坐在前排第一個位置,這個位置的學生,我一定記住他的名字。後來,從上課的對答或對話,我發現他不但興趣古代文明,也私下吸收了不少文物、歷史的知識。隔一學期,他又來上我的另一門課,表現依然非常的好。期中時,我發現他是在2/1的警訊名單內。我有一點猶豫是否應進一步了解他的狀況。但是,那就是我的問題了,我沒有行動,只禱告他可以順利過關。